首页> 中文学位 >甘草提取物及有效成分的抗菌活性研究
【6h】

甘草提取物及有效成分的抗菌活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甘草抗菌活性的预实验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第三章 甘草的提取与分离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药材的来源及处理

3.3药材的提取

3.4 药材活性成分的分离

第四章 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及鉴定

4.1 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4.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3 化合物的结构图

第五章 单体化合物抗菌活性测试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及结果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甘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附图

展开▼

摘要

目前的抗菌药物种类很多,但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很多耐药菌随之出现,因此寻找新的天然抗菌药物成为了现今医学的研究热点。
  甘草(Glycyrrhiza)为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及根茎,在我国的资源十分丰富,是一种古老并且常用的中草药。近年来,各国研究人员从甘草中分离出多种萜类、黄酮类等化合物。尽管有部分文献对甘草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甘草抗菌活性成分的相关报道还很少。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甘草这一常用大宗药材,并从中寻找和发现具有抗菌活性的有效成分,本实验对产自内蒙古的甘草进行了研究。
  本实验以变形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喹诺酮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为模型,观察甘草提取物的抗菌作用,结果表明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乙醇热回流法和甲醇冷浸法进行提取,再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进行萃取,提取的各部位通过抗菌试验进行筛选,确定甘草抗菌有效成分为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成分,其中乙酸乙酯萃取成分为强活性部位。
  采用硅胶柱层析等各种层析方法对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共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应用波谱技术(1H-NMR,13C-NMR,DEPT,HMBC,1H-1H COSY,TOF-MS等)和多种化学方法鉴定了其中4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油酸(Ⅰ)、去氢粗毛甘草素D(Ⅱ)、甘草次酸(Ⅲ)和甘草苷(Ⅳ)。化合物Ⅰ、Ⅱ和Ⅲ对变形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喹诺酮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6~32μg/mL、8~16μg/mL和32~64μg/mL。
  本实验不仅丰富了对甘草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的了解,而且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甘草提供了科学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