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问题及其扬弃
【6h】

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问题及其扬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精神生活的哲学阐释

(一)精神生活的哲学内涵

(二)精神生活的内在品质

(三)精神生活的存在论意义

二、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问题及其根源

(一)物化与精神生活的物化

(二)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问题

(三)当代人精神生活物化问题的根源

三、精神生活物化问题的扬弃与当代精神生活的应然品质

(一)精神生活物化问题的扬弃

(二)当代人精神生活的应然品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鲁道夫·奥伊肯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一书中,把每一代人对精神生活的实现称作一场“革命”,并且呼吁现代人也进行自己的这场革命。因为精神生活对于人来说,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在当前实现现代化和科技理性飞速发展及物质生活十分丰裕的时代,不仅彻底地改变了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从本体论意义上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的主体性的失落和人们精神生活的严重物化,主要表现为精神生活失去了内在超越性而走向物化,离开了自由自主性而表现为物质依附性,丧失了价值意义性而走向荒谬与虚无。如果说马克思的时代主要是劳动异化的世界,造成的结果主要是工人肉体的痛苦,那么当今的时代是全面物化的世界,物化的结果则主要是给人造成心灵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即造成精神生活的物化,物成为精神的主宰,人成为官能性的人、物化的人和单向度的人,人失去了真正的自我,成了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否定和亵渎,不利于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和自我完善的发展。 本文运用马克思哲学的思想资源,从哲学层面对此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首先从精神生活的哲学内涵、内在品质及其存在论意义阐明了精神生活的应然状态,指出精神生活是人基于人的存在本性,为了追寻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通过拥有、选择、追求、创造精神文化资源而在精神层面上创造、表征、确证并享受自身存在本质与价值的一种内在超越的创造性的生命活动,它所创造的是人的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它的形成是与人的本质和人的本性密切相关的;其次从精神生活的物质依附性化、单向度和病理状态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现实处境加以深刻揭示,并对当代人这种生存困境的原因及危害加以反思,指出精神生活物化的实质就是异化,既体现着当代人精神生活由于物化而背离人的本质所呈现的各种病理状态,更表征着当代人精神家园的深重危机;最后在以上哲学思考的基础上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内在超越的崇高精神境界、个体性与社会性相和谐、个性化和全面丰富的精神生活等四个方面,向人们展示理想健康的精神生活样式,期望使当代人类从不断扩张的占有意识和无根的精神焦虑中解放出来,重新领受生活的真义和体会生命的崇高,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