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古代祅教美术遗存的互文性及其意义的探究
【6h】

中国古代祅教美术遗存的互文性及其意义的探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琐罗亚斯德的“中国花”——中国古代祆教美术遗存

一、“祆教”与“祆教美术”

二、中国古代祆教美术图式举隅

三、中国古代祆教美术遗存的图式特征

第二章中国古代祆教美术遗存的互文性

一、互文性

二、从所见神祗看宗教层面的互文性

三、从所见胡商图看经济层面的互文性

四、从所见宴乐图、丧葬形制看生活层面的互文性

第三章中国古代祆教美术遗存的价值及其当下意义

一、自身价值的探究

二、当下意义的探究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后 记

展开▼

摘要

中国古代祆教源于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却是区别于琐罗亚斯德教的一个教派。世纪之交发现的几座带有明显祆教艺术特色的土葬墓中的美术遗存,成为研究中国古代袄教美术的重要依据。为何祆教文化可以在几千年后重现风采,她到底如何在浩瀚的汉文化之林中屹立,又为何被湮没于汉文化之中,成为一个困惑。借鉴文学理论中“互文性”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析。以祆教美术图式图式为出发点,从宗教、经济、社会生活三方面,对中国古代祆教美术在“虞弘墓祆神与阿胡拉·马兹达”“鱼马兽与卡拉鱼”“运载工具的从驼到牛”“虞弘墓中的胡腾舞”“从盛骨瓮到中式石棺”的互文性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其自身的价值及其当下的意义进行思考。从而得出结论,源于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诸多样式的中国古代祆教美术,却在与汉文化的接触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和价值系统,并最终融入到博大的汉文化体系当中。同时,也正是因为西域文化的加入,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才更加的丰腴。二者得到了互文式的彰显。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在接受外来文化、艺术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应该汲取外来文化中于本民族文化有益的部分,即其最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坚持自身有价值的部分、不否定自身价值。使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具有独立、平等的话语权,才能最终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更为丰满的、经过重构的本民族文化、艺术系统。祆教文化之于汉文化,经历了“胡化”到“汉化”的过程,而当代之中国文化之于西方文化,也正处于“西化”的过程中。倘此时国人能意识到此时机的危坠,并坚持、承传、自救、对话、确立,恐怕“中国化”之日将不远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