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
【6h】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引 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民生

(一)古代民生的内涵

(二)现代民生的内涵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渊源

(一)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三)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

(二)邓小平的关注民生思想

(三)江泽民的发展民生思想

第二章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教育公平促进民生发展

(一)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二、以保障就业推进民生建设

(一)促进就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二)保障重点人群就业

三、以增加收入满足民生需求

(一)提高农民收入

(二)调整企事业工资标准

(三)完善分配制度

四、以社会保障提升民生质量

(一)保障基本住房

(二)完善社会保险

(三)促进城乡一体化保障制度

五、以医疗服务增强民生保障

(一)建立覆盖城乡医疗服务体系

(二)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第三章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创新及时代价值

一、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创新

(一)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民生建设

(二)健全社会保障提升民生建设

(三)加强全民创业促进民生建设

二、时代价值

(一)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

(二)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推动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民生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它关系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键是看其是否能解决好民生方面的问题。解决民生,是社会实现稳定发展的根基,也是确保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民生建设,本文在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论指导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发展:中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民生的发展,古有“民为邦本”的概念,即百姓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古代传统文化涌现的不同学派,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认为统治阶级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好好爱护自己的子民。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思想,指出人民对于国家至关重要,这个思想的提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相当大的帮助,但由于其资产阶级性质不符合当时的国情,以至于没有更好的把它发扬光大。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将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融入到民众的“解放”之中。邓小平时期开始关注民生,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同样体现出人民利益至上的态度。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始终秉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来发展国家,这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条件。
  基于以上背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积累和总结出了一系列符合当代国情、保障民生的新思想,本文主要针对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就业、优化收入分配,全面社会保障及做好医疗卫生事业五个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十六大以来民生思想的梳理与研究,能够发现,中国共产党在民生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并且真真正正给群众带来了利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增加全民收入,保障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加快了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建立覆盖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让人民享有良好的就医环境,提高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水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或成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不仅扩大了就业面,还为中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条件。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新举措,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收入分配差距得到有效控制,全民素质大幅度提升,社会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符合中国国情的民生思想正在稳步发展并逐渐完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