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女性非选择性人群的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分析
【6h】

女性非选择性人群的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非选择性人群女性人群的骨密度(BMD)和骨质疏松(OP)患病率及其患病风险是不清楚的,了解非选择性女性人群的OP患病率及其不同疾病组患者的OP患病率和患病风险,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目的是了解女性非选择性人群的BMD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各种疾病组之间OP患病率的差异,及与健康体检人群比较各疾病组的患病风险。
   方法:本研究收集和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8年之间在骨密度室测量BMD的女性受试者11983例,年龄35~89岁。其中健康体检者4605例(病种组1)、2型糖尿病患者3110例(病种组2)、腰背部骨关节疼痛患者1938例(病种组3)、疑似OP或/和既往骨折患者644例(病种组4)、四肢乏力或/和甲低患者463例(病种组5)、甲亢患者271例(病种组6)和其它疾病患者952例(病种组7)。受试者均由送检医生和BMD测量室工作人员详细填写表格,记录以往主要疾病的诊断结果,测量体重和身高。受试者均采用Hologic Delphi A双能x线的吸收法(DXA)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前后位(正位)第1至第4椎体(L1-L4)的投射骨面积(BA)、骨矿含量(BMC)、面积BMD(aBMD)和估算体积BMD(vBMD),测量左侧髋部各骨骼区域,包括股骨颈、大转子、转子内区和总体髋部的投射BA、BMC、aBMD和股骨颈的vBMD。按每10岁年龄段计算各病种不同年龄组的BA、BMC、aBMD和vBMD的平均值,比较不同病种及不同年龄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最佳回归模型拟和各病种组的BMD随年龄的变化曲线,比较不同病种组BMD拟和曲线的差异。按照WHO的诊断标准,受试者aBMD或vBMD与峰值比较,低于2.5SD(T值<-2.5)诊断为OP。与健康体检者比较,计算各病种组的OP患病风险(OR)。
   结果:(1)本组资料属回顾性分析资料,不同病种组之间的受试者例数存在明显差异,各病种组之间的平均年龄和平均绝经年限也存在差异,其中病种4的平均年龄最大,病种6的平均年龄、平均体重、平均BMI和平均绝经年限最小。病种1至病种7腰椎平均BMC分别为:47.0±10.6 g、45.6±10.3 g、43.3±10.5 g、36.9±9.24 g、46.0±10.6 g、49.2±11.0 g和44.6±10.9 g,其中病种4的BMC最低,病种6的BMC最高;股骨颈的平均BMC分别为:3.28±0.612g、3.09±0.617g、3.00±0.629 g、2.62±0.520 g、3.24±0.644 g、3.34±0.627 g和3.07±0.667g,病种4的平均BMC显著低于其它病种组;病种1至病种7总体髋部的平均BMC分别为:25.0±4.83 g、24.0±5.17 g、23.5±5.15 g、20.6±4.69 g、24.3±5.05 g、25.1±4.90 g和24.1±5.58 g,其中病种4的平均BMC显著低于其它病种组。病种1至病种7腰椎平均aBMD分别为:0.848±0.152 g/cm2、0.818±0.145 g/cm2、0.786±0.155 g/cm2、0.683±0.140 g/cm2、0.842±0.150 g/cm2、0.869±0.152 g/cm2和0.808±0.155 g/cm2,其中病种4的平均值最低和病种6的平均值最高;股骨颈的aBMD的平均值分别是:0.705±0.123 g/cm2、0.657±0.124g/cm2、0.638±0.127 g/cm2、0.556±0.104 g/cm2、0.704±0.130 g/cm2、0.709±0.119 g/cm2和0.651±0.133 g/cm2,其中病种4的aBMD最低和病种3的次之;总体髋部的平均aBMD分别为:0.781±0.132 g/cm2、0.744±0.139g/cm2、0.724±0.142 g/cm2、0.631±0.129g/cm2、0.771±0.135g/cm2、0.777±0.130g/cm2和0.739±0.150g/cm2,也是病种4和病种3的平均值显著低于其它病种组。
   (2)各病种组腰椎、股骨颈和总体髋部的aBMD及股骨颈的估算vBMD随年龄的变化关系均采用三次回归模型拟和优度最佳。不同病种组之间BMD拟和曲线的比较,其中疑似OP和骨折组(病种4)各骨骼部位的BMD曲线总是显著低于其它病种组,2型糖尿病组(病种2)的腰椎ABMD的拟和曲线则显著高于其它病种组。病种1、病种2、和病种5股骨颈的aBMD和vBMD的拟和曲线处于较高水平,病种3、病种6和病种7的BMD曲线处于中间水平,并显著低于病种1、病种2和病种5,但显著高于病种4的拟和曲线。在总体髋部,病种4的BMD曲线处于最低水平,显著低于其它病种组;病种6的BMD曲线尽管显著高于病种4,但显著低于病种1、病种2、病种3和病种5的水平。
   (3)不同骨骼部位指标检测总体受试者的OP平均患病率为19.9±7.8%,其中腰椎扭aBMD和vBMD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2.9%和27.9%,显著高于髋部各骨骼区域指标;股骨颈的aBMD和vBMD的OP检出率分别为20.9%和12.2%,总体髋部aBMD的OP检出率为15.6%;腰椎aBMD和股骨颈aBMD的OP检出率显著高于各自vBMD的OP检出率。采用腰椎aBMD和vBMD、股骨颈的aBMD和vBMD、大转子aBMD、转子内区aBMD和总体髋部aBMD诊断OP,病种1的OP平均检出率为12.9±7.5%、病种2为20.3±7.3%、病种3为26.1±9.1%、病种4为51.1±13.0%、病种5为13.8±6.9%、病种6为11.3±5.5%、病种7为23.2±7.1%,其中病种4的OP平均检出率最高,病种6检出率最低。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各病种组的OP患病风险(OR,95%CI)显示,病种2的腰椎和股骨颈分别为1.37(1.27-1.59)和2.07(1.86-2.39),病种3分别为1.97(1.79-2.25)和2.95(2.63-3.42),病种4分别为7.06(6.06-8.46)和9.12(7.86-10.8),病种5分别为1.03(0.87-1.35)和1.08(0.72-1.36),病种6分别为0.74(0.53-1.02)和0.84(0.58-1.12),病种7分别为1.57(1.40-1.96)和2.62(2.28-3.20),其中病种4的OP患病风险大约是体检组的7-9倍,病种2、病种3和病种7的OP患病风险也明显增加,但病种6的OP患病风险明显降低。
   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女性非选择性人群及其不同疾病组之间的BMD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差异,比较了不同病种组和各骨骼部位指标的骨质疏松检出率的差异,及与健康体检人群比较各种疾病组患者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为了解女性非选择性人群的骨量的变化和骨质疏松患病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对指导临床诊断和评价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