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印度之行》联结失败的巴赫金对话理论解读
【6h】

《印度之行》联结失败的巴赫金对话理论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Introduction

Chapter 1 Disconnec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Indian Groups

1.1 Disconnection at the Bridge Party

1.1.1 The Subjective Cause of Disconnection

1.1.2 The Objective Cause of Disconnection

1.2 Disconnection at the Tea Party

Chapter 2 Disconnec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Indian Individuals

2.1 Disconnection between Aziz and Fielding

2.1.1 Lacking of Dialogic Consciousness

2.1.2 Lacking of Equal Power of Discourse

2.2 Disconnection between Aziz and Mrs.Moore

2.3 Disconnection between Aziz and Adela

Chapter 3 Aziz's Subject Construction in Disconnection

3.1 Aziz's Self-Dialogue

3.1.1 Dialogue between Westernized Self and Indian Self

3.1.2 Dialogue between Moslem Self and Indian Self

3.2 Aziz's Self-Other Dialogue with the English

3.3 Aziz's Subject Construction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印度之行》是二十世纪著名的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的杰出代表作。本文旨在用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的对话理论探究小说中以下问题:一,在殖民地印度,英国人和印度人群体联结失败的原因;二,在殖民地印度,以菲尔丁(Fielding)、穆尔夫人(Mrs.Moore)、阿德拉(Adela)为代表的英国人和以阿齐兹(Aziz)为代表的印度人个体联结失败的原因;三,印度人个体阿齐兹在与英国人联结失败过程中的主体建构。本文用正反面论证的方法,第一章和第二章从反面分析在殖民地印度,英国人和印度人群体和个人联结失败的原因是不满足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对话的前提和条件,其次第三章用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对话对于主体建构的重要性从正面分析分析了阿齐兹与英国人联结失败中的主体建构过程。
   本文研究的创新成果在于探讨了在殖民地印度,英国人和印度人群体和个体的联结失败反面论证了对话关系——个体与群体以及自我与他者,对于人的存在的重要性。阿齐兹在联结失败过程中的主体建构从正面补充了对话对于个体存在的重要性。本文运用巴赫金对话理论,从对话对于人的存在的重要性角度,以印度个体阿齐兹为重点,分析了《印度之行》联结失败的主题,这是对《印度之行》研究的又一次尝试和创新。毋庸置疑,《印度之行》是一部值得用巴赫金对话理论研究的佳作,对于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下,人与人之间以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有深远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