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經義述聞》音訓及同族詞研究
【6h】

《經義述聞》音訓及同族詞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目録

説明

第一章 緒論

1.1 王引之舆《述聞》

1.2 《述聞》研究現狀

1.2.1 文獻匯總

1.2.2 現狀述評

1.3 研究意羲和方法

第二章 音訓舆同族詞概説

2.1 音訓和聲訓

2.2 同族詞概説

2.2.1 同族詞和同源詞

2.2.2 漢語同族詞系聯

2.3 音訓舆同源

第三章 《述聞》音訓的音近標準

3.1 《述聞》音近標準統計

3.2 《述聞》音近條例歸納

3.2.1 聲紐方面

3.2.2 韻部方面

3.3 《述聞》音近理論辯析

3.3.1 述某某部之字或可相通

3.3.2 述某某部之字絶不相通

3.3.3 述某某母之字古音相通

3.3.4 述從某某得聲之字相通

第四章 《述聞》音訓中的同族詞

4.1 《述聞》音訓中的同族詞系聯舉例

4.1.1 “假借”

4.1.2 “借字”

4.1.3 “借”

4.1.4 “通作”

4.1.5 “通用”

4.1.6 “通”

4.1.7 “古聲通”

4.1.8 “古字通”

4.1.9 “同”

4.1.10 “讀為”

4.1.11 “讀曰”

4.1.12 “讀如”

4.1.13 “讀若”

4.1.14 “讀”

4.1.15 “以某為某”

4.1.16 “互用”

4.1.17 “古某字”

4.1.18 “作”

4.1.19 “之言”

4.1.20 “之爲言”

4.1.21 “轉”

4.1.22 “一聲之轉”

4.1.23 “語之轉”

4.1.24 “聲?義?”

4.1.25 “字異而義同’’

4.1.26 其他

4.2 《述聞》音訓對同族詞系聯的啓示

4.2.1 “放寬”音近標準的三種情况

4.2.2 系聯同族詞是否一定要求音近

4.2.3 用《述聞》音近條例辅助系聯

第五章 對《述聞》音訓及同族詞研究的總结

5.1 《述聞》音訓及同族詞研究的先進性

5.1.1 音韻理論的科學性

5.1.2 音義匯比的系统性

5.1.3 輔證方法豐富多樣

5.2 《述聞》音訓及同族詞研究的局限性

5.2.1 音韻理論的局限

5.2.2 字詞認識的局限

5.2.3 條目體例的局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録一 《述聞》音訓音差量化表

附録二 《述聞》校讀記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主要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经义述闻》是清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共同的经典性训诂专著,该书三十二卷,以音训为主要手段,以王氏古韵二十一部等古音学理论为依托,以明假借为旨趣,训释了大量经籍文献中前人所误训的假借字。这些音训材料能体现王氏对音近标准的把握,对系联同族词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些音训材料中亦有不少同族词系联的成果,王氏都当作假借现象来解释,在训诂术语上对假借和同源也常常不予区分,这体现了王氏字词不分的时代局限性。我们的统计分析表明,《述闻》中1099条音训材料的平均音差值是1.33,读音差异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这表明王氏所持音近标准总体上还是比较严格的。其中或有读音差异较大的情况,尽管这种现象引来对于系联同族词是否需要音近标准的质疑,但就目前而言,这不足以抹杀音近原则这一限制条件对于系联同族词的指导作用。在我们的系联实验中,从王氏音训中归纳出的音近条例指导我们成功地拓展了既有的同族词系联成果,显示出不错的实践效用。而我们现在倡导的系统性系联、验证方法,即导源于王氏那一代学人音义汇比的训诂思想和手段。丰富多样的辅证方法为王氏的音训及同族词系联提供了更充分的音、义证据。虽然王氏的音训及同族词系联有一些音韵理论上的瑕玼,条目式的训释方式不利于同族词系联的系统性研究,但王氏音训中的先进、有效的一面是最主要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