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的生态节能设计研究
【6h】

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的生态节能设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纪念性博物馆生态节能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的内容和一般性原则

2.1 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的内容

2.1.1.建筑能耗的组成

2.1.2.建筑各部分的能耗比例

2.1.3.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

3.1.4.建筑生态节能的三个层面

2.2 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节能原则

2.2.1 对太阳能的利用

2.2.2 对地下能源的利用

2.2.3 对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2.3 建筑形式设计的生态节能原则

2.3.1 空间形式的合理设计

2.3.2 构件形式的合理设计

2.3.3 构造形式的合理设计

2.4 设备能效提升的生态节能原则

2.4.1 提升人工照明设备能效

2.4.2 提升空调采暖设备能效

第三章 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生态节能设计的内容

3.1 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项目背景

3.1.1 萨马兰奇纪念博物馆概述

3.1.2 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生态节能理念

3.1.3 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生态节能目标

3.2 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生态节能设计依据

3.2.1 地域气候条件

3.2.2 室内环境和能效需求

3.2.3 照明需求

3.2.4 人员和内部热负荷

3.2.5 人员休息

3.3 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生态节能设计的特殊性

3.3.1 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的建筑特点

3.3.2 生态节能型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设计方式

第四章 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4.1 被动式生态节能技术策略

4.1.1 中庭和天窗技术的运用

4.1.2 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技术的运用

4.1.3 建筑遮阳技术的运用

4.1.4 可持续性的材料和建筑构造的运用

4.2 主动式生态节能技术策略

4.2.1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运用

4.2.2 风能的运用

4.3 能源有效利用技术策略

4.3.1 地源热泵技术的运用

4.3.2 地道风降温技术的运用

4.3.3 热动能楼板(TABS)技术的运用

第五章 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的生态节能设计实践

5.1 被动式生态节能技术的应用研究

5.1.1 建筑围护结构中被动式生态节能技术应用

5.1.2 建筑采光中被动式生态节能技术应用

5.1.3 建筑通风中被动式生态节能技术应用

5.1.4 建筑遮阳中被动式生态节能技术应用

5.2 高能效设备系统的应用研究

5.2.1 热动能楼板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5.2.2 高能效HVAC设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5.2.3 高能效空调暖通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

5.3 新能源利用技术的应用研究

5.3.1 太阳能光热和光电技术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5.3.2 地源热泵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5.4 生态节能技术系统的集成优化设计研究

5.4.1 能效优化方案

5.4.2 能效优化后的节能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全球能源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建筑节能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建筑生态节能问题,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建筑节能鼓励措施,逐步完善建筑节能规范,使得建筑节能成为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时也成为建筑界新的研究热点。
   纪念性博物馆作为展示性公共建筑,和图书馆、医院等一般民用公共建筑相比,它有自己特殊的功能要求。建筑物必须符合博物馆的功能需求,满足博物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和活动的要求。为保证纪念性博物馆建筑的正常运行,满足参观者人体舒适性要求,尤其是对建筑内部文物保护环境的控制,纪念性博物馆的生态节能问题不容忽视。
   本文根据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的内容和一般性原则,结合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生态节能设计,进而阐述了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生态节能设计策略,并在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的生态节能设计中进行运用,通过模拟计算和数据统计,评价出每种生态节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利弊,并进一步探索了新型生态节能措施和可持续性的材料的应用。
   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馆的生态节能设计,对整个社会具有广泛的促进和指导意义:对提高萨马兰奇纪念性博物室内展示和工作环境、响应我国生态节能号召、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节约能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其他大型公共建筑,特别是纪念性博物馆的生态节能建筑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