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四川省W县乡镇政府回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h】

四川省W县乡镇政府回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1.3.1 相关理论基础

1.3.2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 研究重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乡镇政府回应的理性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分析

2.1.1 政府回应

2.1.2 乡镇政府

2.1.3 乡镇政府回应

2.2 乡镇政府回应的价值

2.2.1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

2.2.2 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2.3 乡镇政府回应的评价

2.3.1 乡镇政府回应的影响因素

2.3.2 乡镇政府回应的评价维度

第三章 四川省W县乡镇政府回应中的现状调查

3.1 四川省W县乡镇政府回应的调查

3.1.1 四川省W县概况

3.1.2 调查实施过程

3.1.3 调查结果描述

3.2 四川省W县乡镇政府回应中存在的问题

3.2.1 回应主体缺乏主动性

3.2.2 回应中缺乏公众监督

3.2.3 回应内容缺乏准确性

3.2.4 回应过程缺乏科学性

3.2.5 回应效果缺乏有效性

第四章 四川省W县乡镇政府回应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回应主体缺乏主动性的原因

4.1.1 “官本位”传统思想的束缚

4.1.2 “有限权力”与“无限责任”的矛盾

4.2 回应中缺乏公众监督的原因

4.2.1 公众缺乏参与意识和能力

4.2.2 公众参与的渠道不畅通

4.3 回应内容缺乏准确性的原因

4.3.1 回应主体对公众需求的理解不足

4.3.2 回应主体利益导向的偏差

4.4 回应过程缺乏科学性的原因

4.4.1 回应程序缺乏明确规范

4.4.2 缺乏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

4.5 回应效果缺乏有效性的原因

4.5.1 回应所需的资源稀缺

4.5.2 回应制度未落到实处

第五章 强化四川省W县乡镇政府回应的对策建议

5.1 乡镇政府回应的基本原则

5.2 加强回应主体的主动性

5.2.1 塑造正确的乡镇政府回应理念

5.2.2 平衡乡镇政府的权力与责任

5.3 增强回应客体的参与性

5.3.1 主动引导公众参与并监督回应

5.3.2 拓宽公众参与回应的渠道

5.4 确保回应内容的准确性

5.4.1 准确把握公众需求

5.4.2 回应内容以公众利益为导向

5.5 增强回应过程的科学性

5.5.1 优化回应程序,提高回应效率

5.5.2 构建信息平台,促进回应公开

5.6 提高回应效果的有效性

5.6.1 增加对回应所需资源的投入

5.6.2 落实回应制度,确保回应效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民主政治理念的广泛深入,公众参与政府活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政府回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强以民主政治为前提、适应社会发展、服务民生为目标的政府回应性已经成为基层政府行政的主题。近几年我国农村地区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就与乡镇政府回应水平不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乡镇政府回应尤其是乡镇政府回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选题正是源于此背景。
   本文在理论部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综合分析法,在调查研究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乡镇政府回应是乡镇政府在提公共服务过程中主动及时地答复和满足公众问题与诉求的一个互动过程,乡镇政府回应的构成要素包括回应主体、回应客体、回应内容、回应的实施过程。乡镇政府回应是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研后发现四川省W县乡镇政府回应存在着以下问题:回应主体主动性缺乏、回应中缺乏公众监督、回应内容与公众诉求错位、回应过程缺乏及时公开互动等特性、回应效果缺乏有效性等。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一一对应的分析之后,笔者提出了强化W县乡镇政府回应的对策建议:一是通过塑造正确的回应理念和促进乡镇政府权责统一来增强回应主体的主动性;二是通过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来增强回应客体的参与性;三是以公众利益为导向来准确把握回应内容;四是通过规范回应程序和建立公开信息平台来保证回应过程的及时性、公开性和互动性;五是通过增加回应所需资源的投入和落实回应制度来优化回应效果。这些对策建议,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适性,对强化我国其他乡镇政府的回应性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