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6h】

论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0.2.1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0.2.2 虚拟社会及其治理的相关研究

0.2.3 虚拟社会治理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研究

0.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3.3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虚拟社会治理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1.1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理论

1.1.1 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1.1.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2 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1.2.1 媒介控制理论

1.2.2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理论

1.3 管理学的相关理论

1.3.1 一般治理理论

1.3.2 胡锦涛的社会治理思想

第二章 虚拟社会概述及治理中发挥育人功能的必要性

2.1 虚拟社会的形成、概念及特点

2.1.1 虚拟社会的形成

2.1.2 虚拟社会的概念

2.1.3 虚拟社会的特点

2.2 虚拟社会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与虚拟社会治理具有内在契合性

2.2.2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与虚拟社会治理具有内在契合性

2.2.3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与虚拟社会治理具有内在契合性

2.3 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审视

2.3.1 意识形态、舆情引导、心态涵养及内省自律功能的侧重点

2.3.2 意识形态、舆情引导、心态涵养及内省自律功能的理论逻辑

第三章 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

3.1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内涵和特点

3.1.1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内涵

3.1.2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特点

3.2 虚拟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困境

3.2.1 虚拟社会的特点使意识形态争取网民的难度加大

3.2.2 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多样化特点在虚拟社会的折射

3.2.3 域外文化与价值观淡化网民的主流意识形态

3.3 国外政权更迭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启示

3.3.1 对苏联解体、“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的透视

3.3.2 国外变局给予我们的警示

3.4 虚拟社会中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基本目标

3.4.1 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底线

3.4.2 形成意识形态合理格局

3.4.3 全面推进意识形态整合

3.5 虚拟社会中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路径

3.5.1 推进虚拟社会意识形态的分层整合

3.5.2 注重虚拟社会意识形态的沟通整合

3.5.3 实施虚拟社会意识形态的舆论整合

第四章 虚拟社会治理中舆情引导功能的发挥

4.1 虚拟社会舆情的内涵、要素与特点

4.1.1 虚拟社会舆情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4.1.2 虚拟社会舆情的特点

4.2 虚拟社会舆情的控制难点

4.2.1 “把关人”机制的弱化

4.2.2 过程控制难度大幅提高

4.2.3 监管对象趋于“极端化”

4.3 虚拟社会舆情的研判机制

4.3.1 建立系统的虚拟社会舆情研判机制

4.3.2 理顺完善的虚拟社会舆情研判流程

4.4 虚拟社会中舆情引导的路径

4.4.1 建章立制规范约束网络自媒体参与主体

4.4.2 及时妥善发布权威信息以正面引导舆论

4.4.3 科学设置新闻议程以引导网络舆情走向

4.4.4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以帮助网民善用网络

第五章 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心态涵养功能的发挥

5.1 思想政治教育心态涵养功能的内涵

5.1.1 社会心态的内涵

5.1.2 心态涵养功能的内涵

5.2 虚拟社会中负面心态的表现

5.2.1 表现一:怨气甚、恨社会、骂体制

5.2.2 表现二:俗气重、重享乐、频恶搞

5.2.3 表现三:火气大、带情绪、易偏激

5.3 虚拟社会中负面心态的成因

5.3.1 现实社会中的新动态折射在虚拟社会之中

5.3.2 虚拟社会的特点导致不良社会心态的放大

5.4 虚拟社会中心态涵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4.1 虚拟社会中心态涵养的必要性

5.4.2 虚拟社会中心态涵养的可行性

5.5 虚拟社会中心态涵养的基本目标

5.5.1 积极健康人格的塑造

5.5.2 群体合作意识的培养

5.5.3 社会心态环境的优化

5.6 虚拟社会中心态涵养的路径

5.6.1 政府部门解决网下问题,培育涵养基础

5.6.2 教育机构普及心态教育,疏导公众情绪

5.6.3 商业网站强化社会责任,净化传播载体

5.6.4 官方网媒强化舆论引导,培育正面心态

第六章 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内省自律功能的发挥

6.1 内省自律的概念和原则

6.1.1 内省自律的概念

6.1.2 内省自律的原则

6.2 虚拟社会中内省自律功能发挥的必要性

6.2.1 他律与自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6.2.2 虚拟社会的本质与内省自律精神有高度契合性

6.2.3 虚拟社会的诸多乱象迫切需要自律作用的发挥

6.3 西方发达国家互联网管理中自律作用发挥的经验借鉴

6.3.1 英国:以行业自律为主的最低限度的管制

6.3.2 美国:网络治理注重道德自律作用的发挥

6.4 虚拟社会中网民内省自律功能发挥的途径

6.4.1 内在转化决定网民内省自律的生成

6.4.2 外在因素促进网民内省自律的生成

6.5 虚拟社会中网站内省自律功能发挥的途径

6.5.1 主体提升决定网站内省自律的生成

6.5.2 外部培育促进网站内省自律的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在人类的历史上,互联网的到来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媒介、新的技术,也是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存在形式。网络世界中的人们及其相互之间发生的各种活动,构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虚拟社会。作为一个“社会”,必然涉及到一个治理的问题。虚拟社会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对其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同时因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休戚相关,虚拟社会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现实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故虚拟社会的建设和管理不单单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视角、多维度探寻其治理之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便是重要一环。
  本文从厘清虚拟社会的概念入手,分析虚拟社会具有“去中心化”、穿越时空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带来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治理难点,包括价值观念日趋多元、舆论失控风险增大、不良心态易滋生蔓延以及外部对个体的监管削弱等方面。解决这四大难点的路径,在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新领域的功能,发挥好其意识形态整合、舆情引导、心态涵养以及内省自律的作用,促进虚拟社会的“柔性治理”。
  研究分为三个层次逐渐深入:第一个层次是阐述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论基础,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的相关理论、传播学中的媒介控制和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理论以及胡锦涛的和谐社会理论和虚拟社会管理思想。第二个层次是深入分析虚拟社会的概念、特点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指出虚拟社会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契合性,同时对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拓展进行学理审视,提出这四大功能的发挥具有完整的内容要素结构和过程要素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三层次是具体展开意识形态整合、舆情引导、心态涵养以及内省自律的功能如何得到有效发挥的研究。一是分析虚拟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借鉴国外政权更迭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启示,探究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基本目标和整合路径;二是分析虚拟社会治理中舆情控制困境,探讨舆情研判机制的构建,提出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引导功能发挥的途径;三是分析虚拟社会中负面心态的表现与成因,再在心态涵养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虚拟社会中心态涵养的路径;四是分析虚拟社会中内省自律功能发挥的必要性,再从网民和网站两个方面探究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内省自律功能发挥的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