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测量与潜结构
【6h】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测量与潜结构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青少年危险行为概论

1.1 危险行为的概念

1.2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特点

1.2.1 不同类型危险行为伴随发生

1.2.2 危险行为的性别差异

1.2.3 危险行为的个体差异

1.2.4 危险行为的分类

1.3 危险行为的发生率

1.4.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的背景

1.4.1 青少年大脑的发展

1.4.2 青少年认知功能的发展

1.4.3 青少年情感的发展

1.5.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1.5.1 家庭的影响

1.5.2 同伴影响

1.5.3 人格因素

1.5.4 负性情绪:抑郁与愤怒

1.6.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理论模型

1.6.1 问题行为理论

1.6.2 危险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1.6.3 危险行为的双重系统模型(A Dual Systems Model of Adolescent Risk-Taking)

第二章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测量——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的编制

2.1 常用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测量工具

2.1.1 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表(Adolescent Risk Inventory,ARI)

2.1.2 青少年危险行为筛查表(The Adolescent Risk Behavior Screen,ARBS)

2.1.3 问题行为综合测量(Composite Measure of Problem Behaviors,CMPB)

2.1.4 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Risky Behavior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RBQ-A)

2.1.5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outh Heal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YRBSS;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009)

2.1.6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Achenbach,1991)

2.1.7 全球学生健康调查(Global School-based Student Health Survey,GSHS)

2.1.8 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

2.1.9 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

2.1.10 总结:已有青少年危险行为评估工具的不足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取样程序

2.2.3 研究工具

2.2.4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项目筛选

2.3.2 信度分析

2.3.3 效度分析

2.4 讨论

2.5 研究不足与将来的研究方向

2.6 结论

第三章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潜结构:维度还是类型——基于分类测量学的分析

3.1 引言

3.2 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方法

3.2.4 模拟类别和维度数据

3.3 结果

3.3.1 指标效度

3.3.2 MAMBAC分析

3.3.3 MAXEIG分析

3.3.4 L-MODE分析

3.4 讨论

3.5 研究不足与将来的研究方向

3.6 结论

第四章 青少年危险行为潜结构:层级模型与双因子模型

4.1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潜结构的研究方法

4.1.1 潜变量与观测变量

4.1.2 因子模型与潜类别模型

4.2 青少年危险行为潜结构的研究状况

4.3 青少年危险行为可能的潜结构:双因子模型

4.4 问题提出

4.5 方法

4.5.1 对象与程序

4.5.2 研究工具

4.5.3 模型建构

4.5.4 统计方法

4.6 结果

4.6.1 描述性统计

4.6.2 模型拟合结果及比较

4.6.3 模型因子负荷

4.6.4 量表信度估计与因子解释方差比例

4.7 讨论

4.7.1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潜结构

4.7.2 青少年危险行为双因子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4.8 研究不足与将来的研究方向

4.9 结论

第五章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潜结构:潜类别分析

5.1 青少年危险行为潜类别分析研究现状

5.2 潜类别分析:个体取向的潜变量分析

5.3 问题提出

5.4 研究方法

5.4.1 对象

5.4.2 测量工具

5.4.3 统计方法

5.5 结果

5.5.1 描述性分析

5.5.2 潜在类别分析

5.5.3 不同类别的均值差异

5.6 讨论

5.7 研究的不足与将来的方向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区分类别与维度:分类测量学(Taxometric)分析法述评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健康危险行为会对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青春期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要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由于大脑结构及功能发展的不平衡性,青春期的个体更容易卷入危害健康的行为之中。因此,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进行有效评估及其潜结构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国外研究发现,多种危险行为常常伴随发生,并提出问题行为理论来解释此种现象。该理论认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危险行为(如,物质滥用,危险性行为,暴力攻击等)是由同一个潜在的问题行为因子决定的。换句话说,不同形式的问题或危险行为是同一个潜在因子的外在表现。到目前为止,先前的研究并未为问题行为理论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目的:首先,以问题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编制一份符合我国青少年实际情况,同时涵盖多个危险行为领域,具有良好心理测量学特性的健康危险行为问卷。其次,在研究所编制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潜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探测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群体异质性,将其分成不同的潜在类别组,以便为不同类型的危险行为组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研究方法:以6633名青少年为样本进行问卷编制和心理测量学特性检验,接着在另外一个3226人的样本中采用多种方法对危险行为的潜结构进行探索。这些方法包括:分类测量学分析(Taxometric)、双因子模型(Bifactor)和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结果与结论:(1)本研究依据问题行为理论,经过一系列问卷编制程序,最后保留了27个条目形成了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该问卷包含五个危险行为领域:攻击暴力行为(8个条目);破坏纪律行为(6个条目);无保护性行为(4个条目);自杀自残行为(5个条目);吸烟饮酒行为(4个条目),信效度良好,可用于相关研究。(2)研究采用了流行的3种Taxometric程序(均值加减切点法,最大特征值法和潜在模式因子分析法),对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潜在结构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结构是维度的而不是类别的。(3)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具有伴随发生的特点,传统的单因子模型拟合数据不理想。一阶相关多因子模型和二阶因子模型拟合数据在可接受的水平,但双因子结构模型拟合数据最优。(4)潜在类别分析结果保留4个潜在类别:高危险组—在所有的危险行为上均有较高的条件概率,占全体的13.6%;低危险行为组,占全体的44.7%,在几乎所有危险行为上均保持较低的条件概率;高自杀自残低物质滥用组,占全体的14.1%,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自杀自残行为,而较少卷入物质滥用;低危险行为高物质滥用组,占全体的27.6%,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物质滥用,但很少表现其他类型的危险行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