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板式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劣化与失效机理研究
【6h】

板式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劣化与失效机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技术现状

1.2.1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主要组成

1.2.2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微观结构

1.2.3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性能

1.2.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润湿现象

2.1.1 润湿类型

2.1.2 接触角与润湿

2.1.3 毛细管的润湿

2.1.4 接触角的影响因素

2.1.5 接触角的测定

2.2 水在水泥基材料中的迁移机理及模型

2.2.1 扩散

2.2.2 毛细吸附

2.2.3 渗透

2.3 水对沥青混合料的作用机理

2.3.1 水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劣化现象

2.3.2 沥青-骨料粘附机理

2.3.3 沥青膜剥落机理

2.3.4 超孔隙水压作用

2.3.5 水力劈裂作用

2.4 粘弹性

2.4.1 粘弹性行为

2.4.2 力学松弛现象

3 试验原材料

3.1 SL砂浆原材料及配合比

3.1.1 原材料及性能

3.1.2 砂浆配合比及基本性能

3.2 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

3.2.1 原材料及性能

3.2.2 混凝土配合比及基本性能

3.3 应变片与粘结剂

4 温度对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与混凝土层间界面粘结影响

4.1 引言

4.1.1 简介

4.1.2 本章主要内容

4.2 试验

4.2.1 叠合试件的制备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试件中各层的温度响应

4.3.2 试件中各层随温度的变形

4.3.3 试件中层间界面粘结强度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水对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表面润湿性

5.1 引言

5.1.1 简介

5.1.2 本章主要内容

5.2 试验

5.2.1 试样制备

5.2.2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C对SL砂浆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5.3.2 表面特性对SL砂浆润湿性的影响

5.3.3 乳化沥青极性对SL砂浆润湿性的影响

5.3.4 现场板取样的润湿性

5.4 本章小结

6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毛细吸水性

6.1 引言

6.1.1 简介

6.1.2 本章主要内容

6.2 试验

6.2.1 试件制备

6.2.2 性能测试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SL砂浆毛细吸水速率

6.3.2 A/C对SL砂浆毛细吸水性的影响

6.3.3 孔隙率对SL砂浆毛细吸水性的影响

6.3.4 试件干密度对SL砂浆毛细吸水性的影响

6.3.5 拌合物含气量对SL砂浆毛细吸水性的影响

6.3.6 沥青种类对SL砂浆毛细吸水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静水压力吸水性

7.1 引言

7.1.1 简介

7.1.2 本章主要内容

7.2 试验

7.2.1 试样制备

7.2.2 性能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静压力吸水规律

7.3.2 吸水速率

7.3.3 抗渗性

7.3.4 渗透系数

7.4 本章小结

8 水对水泥乳化沥青砂浆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8.1 引言

8.1.1 简介

8.1.2 本章主要内容

8.2 试验

8.2.1 试件制备

8.2.2 试件饱水度调整

8.2.3 力学性能测试

8.3 结果与讨论

8.3.1 硬化SL砂浆饱和吸水率

8.3.2 水对硬化SL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8.4 本章小结

9 水对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9.1 引言

9.1.1 简介

9.1.2 本章主要内容

9.2 试验

9.2.1 试件制备与预处理

9.2.2 试验方法

9.2.3 试验参数

9.3 疲劳试验结果与讨论

9.3.1 饱水度对抗疲劳性的影响

9.3.2 粘弹性行为

9.3.3 疲劳破坏机理分析

9.4 动水疲劳试验结果与讨论

9.4.1 动水疲劳破坏机理

9.4.2 动水疲劳破坏形貌分析

9.5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1.1 高低温循环模拟试验

10.1.2 表面润湿性试验

10.1.3 毛细吸水试验

10.1.4 静压力吸水试验

10.1.5 不同饱水度的SL砂浆静力学试验

10.1.6 SL砂浆的动水疲劳试验

10.1.7 总结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日本简称CA砂浆,德国简称BZ砂浆,本文统称SL砂浆)是板式无砟轨道结构中关键工程材料之一,其长期服役性能对轨道结构的平顺性、耐久性和列车运行的安全性、舒适性至关重要。对我国早期建设的试验段和施工现场考察发现,砂浆充填层主要发生层间离缝、表面冲蚀、开裂、剥落与碎裂等劣化破坏现象,分析认为雨水、动荷载与温度变化是导致砂浆充填层的劣化与破坏的主要因素。
  本文采用阳离子型(A1)、阴-阳复合离子型(A2)、和阴离子型(A3)3种乳化沥青、P·Ⅱ型硅酸盐水泥、细砂和常用添加剂,分别制备了不同沥灰比(沥青/水泥质量比,A/C)的A1、A2和A3等3种SL砂浆试件,围绕水、荷载与温变等3个主要因素,分别研究单一因素和水-荷载耦合作用下硬化SL砂浆的劣化与失效机理。主要完成以下试验内容并得出相关结论:
  (1)采用SL砂浆层和混凝土层粘结叠合试件进行高低温循环模拟试验,研究板式轨道结构中砂浆充填层与混凝土轨道板层间离缝的原因。试验结果证明:经过一定高低温循环次数后,叠合试件中砂浆层与混凝土层周边出现离缝,层间剪切强度逐渐降低,砂浆层表面开裂,这表明温度变化是层间离缝和开裂的主要原因。分析认为,因沥青相的存在与沥青材料特性,使得SL砂浆与混凝土材料的热变形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热变形较大且对温度、时间依赖性较大,后者热变形较小;当温度交替变化时,叠合试件中混凝土层对SL砂浆层有较强的约束作用,使得SL砂浆层内产生较大压或拉应力;在压或拉应力的交替反复作用下,砂浆充填层表面出现裂缝,层间界面粘结强度逐渐降低,最终导致界面脱粘离缝。所以,环境温度变化和SL砂浆与混凝土热行为差异是轨道结构出现层间离缝、砂浆充填层开裂等劣化现象的两个重要原因。
  (2)通过接触角、毛细吸水试验,研究了硬化SL砂浆的吸水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硬化砂浆成型面与水的接触角<90°,且随砂浆中A/C增加而增大,这表明硬化SL砂浆具有一定亲水性;SL砂浆有一定毛细吸水性,其单位面积毛细吸水量与t1/2呈线性关系,且毛细吸水速率与乳化沥青类型、A/C、毛细孔隙率及孔特征等有关,随A/C增加、毛细孔隙率减小、孔隙弯曲程度增大,毛细吸水速率减小;配比相同时,A1砂浆试件的毛细吸水速率高于A3砂浆试件。分析认为:硬化SL砂浆中分布较多的沥青凝聚相和毛细孔,毛细孔壁表面存在富沥青膜。尽管石油沥青是憎水性材料,但因硬化砂浆中沥青相是由乳化沥青颗粒凝聚而成,其表面定向排列一层憎水基指向沥青而亲水基指向空气的乳化剂分子层,毛细孔壁具有一定亲水性,导致外部水易于通过毛细孔向砂浆内部迁移,产生毛细吸水现象。
  (3)通过静压力吸水试验可得:在静压力作用下SL砂浆的吸水速率增大,且单位面积吸水量与t1/2关系曲线上存在明显拐点,拐点前的压力吸水速率比毛细吸水速率高两个数量级,拐点后比毛细吸水速率高一个数量级。无论拐点前后,相同条件下,3种砂浆试件的压力吸水速率与A/C和乳化沥青种类有关。因为静压力不但加速毛细吸水,而且可使水进入SL砂浆中沥青-水泥相和沥青-砂子等有机-无机相界面,A/C比越大,界面数量越多;乳化沥青种类既影响砂浆试件中界面数量又影响界面结合力,所以,砂浆试件的抗渗能力随A/C增加而减小,A/C比相同时,3种砂浆试件的压力吸水速率大小的顺序为:A1>A3>A2,抗渗能力大小的顺序为:A2>A3>A1。
  (4)为研究水对SL砂浆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测量了不同种类SL砂浆试件在不同饱水度时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硬化SL砂浆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随其饱水度的增加而降低,抗压强度降低幅度最大可达40%以上。这是由于水对SL砂浆中有机-无机相界面的侵害作用,引起硬化SL砂浆发生“软化”,“软化”程度与A/C和乳化沥青种类有关,A/C值越大,其力学性能降低幅度也越大,抗水性越差;A/C相同时,A2抗水性较好,A3次之,A1乳化沥青砂浆的抗水性较差。因此增强SL砂浆中有机-无机相界面抗水侵害的能力是改善SL砂浆抗水性的有效途径。
  (5)为研究动荷载-水耦合作用下SL砂浆力学性能的变化,对不同饱水度的SL砂浆试件进行了疲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吸水后,砂浆试件的极限疲劳强度显著降低,且饱水度越大,极限疲劳强度降低幅度越大;未吸水的基准试件的疲劳破坏形式为劈裂破坏,大多数为竖向裂缝,而在动荷载作用下吸水试件孔隙水形成超孔隙水压,对孔隙周围结构产生剪切作用,使其发生剪切破坏,裂缝呈倾斜状。另一方面,当饱水砂浆试件表面有一层水膜时,动荷载使这层水产生水力劈裂作用,使孔隙或缝隙尖端快速开裂并迅速扩展,导致饱水砂浆在较低的动荷载作用下就会产生贯穿裂缝。所以,在水-动荷载耦合的不断作用下,硬化SL砂浆试件的极限疲劳强度显著降低,并发生破坏。
  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得出板式轨道结构中砂浆充填层劣化与失效机理是:环境温变和SL砂浆与混凝土热行为差异导致SL砂浆充填层与轨道板间层间离缝、砂浆充填层竖向开裂;雨水沿这些缝隙渗入砂浆内部,并滞留在砂浆充填层表面,在列车运行中的冲击荷载不断作用下,砂浆孔隙内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作用和层间界面高速处水流产生的水力劈裂作用,最终导致板式轨道结构中砂浆充填层劣化破坏而过早失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