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男性青少年罪犯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及与5-HT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6h】

男性青少年罪犯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及与5-HT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部分 男性青少年罪犯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及犯罪危险因素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2.3 研究设计和工具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比较

3.3 社会支持的比较

3.4 应付方式的比较

3.5 青少年生活事件的比较

3.6 冲动性特质的比较

3.7 Stroop色词试验的比较

3.8 负性环境与犯罪的关系

3.9 个人特质与犯罪的关系

3.10 不良行为特征与犯罪的关系

3.11 负性环境-个人特质-不良行为特征与犯罪的关系

4 讨论

4.1 负性环境与犯罪的关系

4.2 个人特质与犯罪的关系

4.3 不良行为特征与犯罪的关系

4.4 负性环境-个人特质-不良行为特征与犯罪的关系

4.5 本研究的不足

5 结论

第二部分 男性青少年罪犯与5-HT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入组和排除标准

2.3 研究设计

2.4 DNA与目标位点检测相关信息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各位点的基因分型图和检出率

3.2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

3.3 各个位点在三组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特点及关联分析

3.4 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4 讨论

4.1 5-HT1B受体与犯罪的关系

4.2 TPH1和TPH2与犯罪的关系

4.3 BDNF与犯罪的关系

4.4 NOS1与犯罪的关系

4.5 基因交互作用与犯罪的关系

4.6 本研究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儿童青少年破坏性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发展及相关社会心理学因素

综述二:品行障碍伴有情感冷漠特征的临床意义和生物学机制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1.调查我国男性青少年罪犯的社会心理学特征,了解男性青少年暴力和非暴力犯罪的相关危险因素。
  2.了解男性青少年暴力和非暴力犯罪相关的遗传学标记。
  研究方法:
  1.本研究于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从湖南省、四川省、广东省三地的三所未成年犯管教所招募年龄为14-19岁的青少年男性罪犯作为研究组,并根据其犯罪类型分为暴力罪犯组(n=257)和非暴力罪犯组(n=127)。按照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原则,从湖南省某所普通中学招募青少年男性中学生作为对照组(n=83)。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Ⅱ、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付方式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Barratt冲动性量表-11和stroop色词试验调查被试的社会心理学特征。
  2.以第一部分研究中愿意提供血样的男性青少年罪犯作为研究组,并根据其犯罪类型分为暴力罪犯组(n=202)和非暴力罪犯组(n=101)。按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原则,从第一部分研究中挑选愿意提供血样的普通中学生,与重新招募的一部分普通中学生一起作为对照组(n=147)。采集被试的静脉血,提取全血基因组DNA。然后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连接酶检测反应检测TPH1 rs1800532, HTR1Brs6296, BDNF rs6265, TPH2 rs4570625和NOS1 Ex1f-VNTR的基因型。使用多因子降维法分析基因-基因交互作用。
  研究结果:
  1.青少年罪犯在家庭一般情况、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冲动性和认知功能上均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青少年罪犯经历的生活事件也显著多于普通中学生(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主要抚养人不良管教方式(P=0.006,OR=6.84)、重大挫折(P=0.024,OR=6.17)、低社会支持(P<0.001,OR=22.24)、stroop测试黑字总完成时间(P=0.020,OR=6.20)、吸烟(P<0.001,OR=44.88)、频繁饮酒(P=0.003,OR=7.63)和在校受处分次数(P=0.009,OR=13.71)均为暴力犯罪的危险性因子;而主要抚养人不良管教方式(P=0.049,OR=5.38)、不与父母双方同住(P=0.014,OR=24.40)、应付方式分型(P=0.030,OR=3.22)、stroop测试黑色汉字总完成时间长(P=0.01,OR=13.60)、吸烟(P<0.001,OR=417.6)、频繁饮酒(P=0.003,OR=15.29)和在校受处分次数(P=0.002,OR=109.45)均为非暴力犯罪的危险性因子。不同犯罪类型在家庭社会和个体因素上的差异也存在显著性。相较于非暴力犯罪组,暴力犯罪组家庭适应性更差,社会支持度更低,冲动性更高。以暴力组和非暴力组二分类变量为因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抚养人经常更换、重大挫折、低社会支持和高冲动性为暴力犯罪的危险性因子;而与父母生活时间短和stroop测试黑色汉字总完成时间长为非暴力犯罪的危险性因子(P<0.05)。
  2.非暴力罪犯组中HTR1B rs6296 C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暴力罪犯组(x2=3.823,P=0.050)和普通中学生组(x2=6.087,P=0.014);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组比较中,五个遗传位点之间存在交互作用(TBA=0.596,CVC=10/10,符号检验p=0.001),并且NOS1ex1f-VNTR和rs1800532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作用;非暴力犯罪与普通中学生组比较中,HTR1B rs6296,TPH2 rs4570625和TPH1 rs1800532这三个遗传位点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倾向(TBA=0.5693,CVC=9/10,符号检验p=0.051)。
  研究结论:
  1.男性青少年暴力和非暴力罪犯与普通中学生在社会心理学特征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与普通中学生相比,青少年罪犯的负性环境因素、不良个人特质和不良行为模式更多。主要抚养人不良管教方式、不良行为模式是暴力罪犯和非暴力罪犯共同的危险性因子。
  2.暴力和非暴力犯罪的相关危险因子也存在差异,其中主要抚养人经常更换、重大挫折、低社会支持和高冲动性是暴力犯罪的危险性因子;与父母生活时间短、信息处理速度慢是非暴力犯罪的危险性因子。
  3.HTR1B rs6296 C等位基因可能与非暴力犯罪有关。NOS1ex1f-VNTR、rs6296、rs4570625、rs6265和rs1800532五个位点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违法犯罪人群的犯罪类型有显著的影响,使个体更可能成为暴力罪犯,但这种影响相对较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