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大跃进”运动的社会心理基础——以《红旗歌谣》为研究中心
【6h】

论“大跃进”运动的社会心理基础——以《红旗歌谣》为研究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导 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文献综述

1.3研究框架与方法

1.4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新民歌运动的直接催生产品:《红旗歌谣》

2.1“大跃进”运动中的文化“大跃进”:新民歌运动

2.2新民歌运动的催生品:《红旗歌谣》

2.3《红旗歌谣》: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

第3章 《红旗歌谣》中折射的“大跃进”时期的社会心理

3.1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

3.2忽视客观规律的“左”倾心理

3.3缺乏独立思考的从众心理

3.4盲目而泛滥的崇拜心理

第4章 社会心理:助推“大跃进”运动的重要因素

4.1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演变成为“左”倾蛮干的冒进错误

4.2忽视客观规律的“左”倾心理鼓励了“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宣传

4.3缺乏独立思考的从众心理加剧了“大跃进”时期生产力的破坏

4.4盲目而泛滥的崇拜心理演化为“大跃进”运动发动并持续发酵的政治前提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大跃进”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共中央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它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关于“大跃进”运动发动缘由的研究成果已颇为丰富,客观方面主要以我国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分析重点;而主观方面则将运动发动进行原因主要归结于当时最高领导层的决策错误,视角和焦点多集中于领袖和领导集体的层面上。
  而事实上,“大跃进”运动的参与者,广大人民群众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对运动的发生和持续开展以致高潮迭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推波助澜作用。文学作品向来是窥探历史真相的重要视角,通过对当时的民歌集《红旗歌谣》中民歌的分析,可知当时的人民大众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社会心理: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忽视客观规律的“左”倾心理、缺乏独立思考的从众心理、盲目而泛滥的崇拜心理。这些社会心理普遍而广泛的存在,对当时的“大跃进”运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虽早已尘埃落定,但反思历史,能避免重蹈覆辙。本文从新角度与相关材料的合理运用看待同一历史问题,以期得出的论点更具有说服力的同时也能够引发史学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重新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