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期随访
【6h】

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期随访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期随访表

附录二:中英文对照索引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中期随访,探讨这一术式的临床疗效:1、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脊柱外固器作用下的矫形复位效果及外固定拆除后复位丢失情况;2、椎管间接减压能力及椎管再塑形情况;3、经皮椎体内植骨的转归及邻近椎间盘退变和椎间隙变化情况;
  方法:本研究共随访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39例患者,男21例,女18例,入院时平均年龄35.6岁(16岁-49岁)。对资料完整的采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观察分析:1、对骨折类型分型,按ASIA残损分级标准进行神经功能分级,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2、通过术前、术后、外固定拆除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矢状位X片,测量其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的变化,探讨脊柱外固定器矫形复位原理,观察矫形成果丢失情况并分析原因;3、通过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螺旋 CT资料,就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对椎管间接复位、减压的能力、椎管重新塑形机制和椎体内植骨的转归进行分析;4、末次随访时部分患者行腰椎动力位片或 MRI检查,观察腰椎运动功能保留情况及相邻椎间盘退变情况。
  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平均37.6个月(30-47个月)。1、本组病例术前有8例神经功能为D级,术后3周至3月内均恢复至E级,无神经功能损伤加重患者;2、本组患者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 Cobb角平均分别为37.5±13.5%、16.5°±8.0°,术后、术后3月、随访时分别为3.0±3.5%、6.1±4.7%、8.5±5.9%,3.1°±4.9°、3.8°±5.0°、5.5°±5.2°;统计学比较显示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术后与术前p<0.05,术后与术后3月p>0.05,术后与随访时p<0.05,Cobb角比较示术前与术后p<0.05,术后、术后3月及随访时三者比较p>0.05;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与 Cobb角均有轻微丢失,但丢失率较小;3、术前椎管狭窄为43.4±15.3%,术后、术后3月、随访时分别为10.7±6.2%、10.2±5.9%、9.8±5.6%,术前术后比较p<0.05,术后、术后3月及随访时比较p>0.05;并且观察到椎管内游离小骨块存在自然吸收、椎管再塑形现象;4、随访时有7例患者行MRI检查,发现终板破裂相邻椎间盘退变明显,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改变,部分患者出现椎间隙变窄、椎体前方自发性融合现像。
  结论:1、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矫形效果良好,随访均有轻微丢失;椎体内植骨可以与正常骨组织有效整合,但并不能完全阻止椎体前缘高度丢失;2.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可以完成间接减压,并明显改善椎管狭窄率,可以有效保留脊髓残余功能,并促进不完全损伤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3.新型脊柱外固定器间接减压复位后,可以有效维持椎管复位效果。椎管内未复位小骨块存在自然吸收现像,椎管发生二次塑形;4、伤椎相邻椎间盘变化主要与终板是否受损及损伤程度有关;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对邻近节段无明显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