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液态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及在仔猪生产上的应用
【6h】

液态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及在仔猪生产上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微生态制剂的研制

第三章微生态制剂在断奶仔猪生产上的应用

第四章本试验的创新点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课题采用多菌混合液体发酵的工艺来生产液态复合微生态制剂,此种混合发酵具有多菌共生、酶系互补、作用全面、省工节能、简化工艺的特点。经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筛选出的能用于混合培养的两株酵母菌、一株球菌和两株芽胞杆菌的耐受性和拮抗病原菌特性进行了测定。并在对菌种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微生态学原理,初步确定了多菌种混合液体发酵的工艺,以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技术路线和培养方法。 结果表明:除球菌外其它菌株对pH值均有良好的耐受性,在酸化培养基中分别培养3h后计数,pH值3.0时仍能保证40﹪以上存活;而混合培养的菌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仍发挥较强的抑菌作用;在贮存试验中,将发酵好的混合菌液置于冰箱内(4℃)保存,通过对菌剂的定期检测,其保存期可达到120d。在对5株菌种分别进行的摇瓶和5L发酵罐的混合发酵试验中,充分利用各菌种之间的协作共生关系,初步确定了多菌种混合液态发酵生产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即混合发酵的温度为35℃,搅拌转速为200r/min,接种量为5﹪(V/V),接种顺序为先接种酵母菌和球菌,之后再接种芽孢杆菌。 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对液态复合微生态制剂又进行了养殖应用试验。同时与自行研制的其它两种固态复合微生态制剂作以比较。试验选取大连础明集团七顶山基地的长×约二元杂交的断奶仔猪40头,饲喂含0.3﹪固态复合微生态制剂A和B,0.3﹪和0.5﹪液态复合微生态制剂的试验日粮和对照日粮(不含抗生素及微生态制剂的日粮)。通过对生产性能指标,养分代谢指标的测定,组织学观察以及微生物检测,研究了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养分代谢率、小肠微绒毛及肠道内pH值和微生物变化等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微生态制剂与仔猪生长发育的关系和对养分代谢的影响,为研究有关多菌种混合液体发酵生产微生态制剂工艺的可行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试验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的提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提高41.12﹪-51.78﹪(P<0.01),试验组之间,微生态制剂A的结果较突出,其次为液态制剂,不同添加水平的液态制剂组之间,0.5﹪添加量要优于0.3﹪添加量(P>0.05)。饲料利用率较对照组提高28.15﹪-45.08﹪(P<0.01),其中微生态制剂A和0.5﹪液态制剂极显著高于微生态制剂B(P<0.01),微生态制剂A与0.3﹪液态制剂之间差异也极显著(P<0.01)。 微生态制剂组成菌种的种类和菌量对仔猪机体健康有影响:腹泻率分别下降了36.10﹪-57.07﹪;经过统计,微生态制剂A和液态制剂的仔猪存活率为100﹪,而微生态制剂B和对照组为85﹪和75﹪。透射电镜扫描结果证明微生态制剂对小肠微绒毛发育有明显影响(P<0.01),各试验组均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因此,本研究从微水平上,为微生态制剂促进仔猪生长发育提供了证据。另外,各试验组之间微生态制剂A极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1),0.3﹪液态制剂显著高于微生态制剂B(P<0.01)。 微生态制剂能影响仔猪肠道内容物的pH值和微生物菌量:显著降低肠道pH值(P<0.01);降低肠道中大肠杆菌的浓度,并可极显著(P<0.01)降低盲肠中大肠杆菌的浓度,且以微生态制剂A效果最突出;研究还发现,肠道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浓度得到显著提高(P<0.01,P<0.05)。试验表明微生态制剂促进了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增殖,抑制大肠杆菌的繁殖,对于仔猪肠道正常菌群的形成非常有意义。 添加微生态制剂可提高断奶仔猪对日粮养分的利用率,另外不同类型的微生态制剂对日粮养分的消化率也有不同的影响:各试验组饲粮干物质、粗蛋白和粗灰分的消化率均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之间,干物质消化率微生态制剂A极显著高于0.5﹪液态制剂,粗灰分消化率微生态制剂A显著高于液态制剂(P<0.05),微生态制剂B显著高于0.5﹪液态制剂(P<0.05),粗蛋白的消化率各试验组之间没有明显区别。粗脂肪消化率微生态制剂A与0.3﹪液态制剂极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1),微生态制剂A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显著高于微生态制剂B(P<0.01)。对日粮中养分消化率的提高微生态制剂A发挥了最好的作用效果。同时还发现,在不同添加水平的液态制剂组之间,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各养分的消化率反而降低。 发酵试验和养殖应用试验均表明,本文研制的液态复合微生态制剂在菌种选用和生产工艺上都有独到之处,虽然作用效果并不是最好的,还需对产品菌种的保护和生产工艺技术优化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但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