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型红鳙生物学特征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6h】

新型红鳙生物学特征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1分子遗传标记及其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1.1分子遗传标记概述

1.2当前鱼类研究中最常用的几种分子遗传标记

2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

2.1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的原理

2.2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的技术和雌核发育鱼的鉴定

2.3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的意义

3鳙鱼研究现状

4本试验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新型红鳙的生物形态学的研究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1.2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3分析讨论

3.1形态学特征作为鱼类育种中种群差异鉴定标准的依据。

3.2本文研究的可靠性分析

3.3普通鳙鱼、红鳙和雌核发育的红鳙的形态差异性分析

第三章新型红鳙遗传多样性的RAPD及微卫星分析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1.2试剂

1.3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2.1两个鳙鱼种群的RAPD扩增结果

2.2两个鳙鱼群体微卫星扩增结果

3分析讨论

第四章红鳙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和结构研究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2总DNA的提取

1.3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1.4线粒体基因组各片段的测序

1.5全序列的拼接

1.6全序列分析方法

2实验结果

2.1红鳙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

2.2红鳙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分析

2.3红鳙线粒体基因组中的非编码区分析

2.4红鳙线粒体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基因分析

2.5红鳙线粒体基因组中tRNA基因的组成及二级结构分析

2.6红鳙线粒体基因组中rRNA基因及二级结构分析

3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红鳙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和蛋白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序列

硕士学习期间撰写、发表的主要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属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俗称大头鱼(bighead carp),是我国最主要的养殖鱼类之一。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此鱼。由于多年的人工繁殖,鳙鱼的种质资源大幅衰退,遗传多样性显著降低,对鳙鱼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和提纯复壮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新型红鳙是本实验室通过近十年的选育工作,从野生的鳙鱼种群中选育出一种体色鲜红,肉质鲜嫩,生长速度快的新类型鳙鱼,这是一种优良的养殖鱼种和很有的价值实验材料。为了保持其优良性状,通过异源雌核发育等生物技术手段对湘云红鳙群体进行种质纯化。本文对普通鳙鱼(BC)、红鳙(RBC)和雌核发育红鳙(GRBC)三个种群的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三个鳙鱼群体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均处于种质异动标准之内。通过测量代表鳙鱼生物学特征的13个度量性状,处理9项比值并进行T值检验。实验结果表明,红鳙和雌核发育的红鳙的各项性状比值基本一致,这表明了雌核发育红鳙稳定地遗传了红鳙的优良性状。普通鳙鱼和两种红鳙在头长/吻长、体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等性状比值上有着显著差异,尤其以体长/体高最为显著,红鳙具有体宽、尾柄短等优良的性状。
   2.对红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RAPD和微卫星分析(来自湘江流域的普通鳙鱼作为对照)。在优化RAPD检测条件基础上,从23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来的45个扩增较好且多态性强的引物对这两个群体的DNA多态性及分子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45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中找到了2个引物(S20、S46)的特异扩增谱带,可以作为这两个种群间的分子遗传标记。普通鳙鱼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从0.04-0.13,群体内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75,而红鳙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从0.02-0.35,群体内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39。这表明红鳙群体遗传多样性明显强于普通鳙鱼群体。从32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9对微卫星标记用于两个群体24个个体的扩增。平均每个微卫星位点在红鳙群体和普通鳙鱼群体中检测到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44和1.89。普通鳙鱼群体的平均杂合度期望值(0.34)和平均杂合度观测值(0.39)要比红鳙群体的平均杂合度期望值(0.51)和平均杂合度观测值(0.54)的小得多。由此可见,RAPD和微卫星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一致。
   3.对红鳙和雌核红鳙的mtDNA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测序,并对其基因组结构进行了分析。两种红鳙的mtDNA基因组序列完全相同,全长均为16619 bp,其碱基比例如下:%A=31.64,%G=15.94,%T=25.32,%C=27.10,%A+T=56.96。这也表明了线粒体严格的母性遗传。本文得到的红鳙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可以为红金鳙及其近缘种的演化、生物地理学研究,为检验鱼类形态学、生理学和进化学等特征提供分子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