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国初期院系调整改革预期目标及其实现的研究
【6h】

建国初期院系调整改革预期目标及其实现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院系调整的内涵与过程

第一节 院系调整的内涵

一、院系调整前高等教育状况

二、院系调整的背景

三、院系调整的内涵

第二节院系调整的过程

一、风和日丽前奏曲

二、疾风骤雨高潮迭起

三、徐风细雨渐入尾声

第三章 院系调整改革预期目标及其实现分析

第一节院系调整预期的总目标及其实现分析

一、院系调整预期总目标及依据

二、院系调整预期总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院系调整的分目标及其实现分析

一、1949年至1951年院系调整预期目标及实现

二、1952年院系调整预期目标及实现

三、1953年院系调整预期目标及实现

四、1955年至1957年院系调整预期目标及实现

第四章 院系调整改革预期目标未充分实现的原因

第一节院系调整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

一、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目标的偏离

二、全盘苏化本土性缺失

三、改革忽略人的重要性

四、具体预期目标的偏离

五、改革实施中的偏离

第二节院系调整改革预期目标偏离的原因

一、院系调整改革预期目标的设计影响目标偏离

二、院系调整改革的策略选择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三、院系调整改革的实施方式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四、院系调整改革中偶然因素影响预期目标偏离

第三节启示

一、加强高教改革理论研究

二、完善改革目标预设机制

三、确立恰当改革预期目标

四、设计并落实改革实施方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建国初期,在教育权收归国有和高校教师思想改造的前提下,新中国启动了一场暴风骤雨式的高等教育改革,即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大调整。院系调整改革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整个院系调整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至1951年准备阶段,主要完成初步的微调和准备工作。1952年至1953年的全面开展阶段,1952年主要调整京津沪、杭、宁等高等工业学校以及综合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1953年以中南地区为重点的调整。1955年至1957微调阶段,主要工作是解决全国高校密集、学校规模大、专业设置集中等问题。
   院系调整调整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教育文重工轻、师范缺乏的状况,顺应了中共中央关于高等教育“要很好地配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配合工业建设的需要”的要求。总的来说,改革是有特点和富有成效的,但改革中的预期目标并未完全实现,出现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目标的偏离、全盘苏化本土性缺失、忽略人的因素等偏离现象,对偏离现象作了原因分析,并提出四条建议:加强高教改革理论研究、完善改革目标预设机制、确立恰当的改革预期目标、设计并落实改革实施方案,用来帮助高教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