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
【6h】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农村居民点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辨析与界定

2.1.1 农村居民点的概念

2.1.2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概念

2.1.3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内涵

2.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以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基础理论

2.2.1 唯物史观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2.2 区位理论

2.2.3 可持续利用理论

2.2.4 规划理论

3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3.1 常德市鼎城区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建立

3.2.3 农村居民点高程信息和坡度信息提取

4 鼎城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1 鼎城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4.1.1 自然地理因素

4.1.2 社会经济因素

4.1.3 政策性因素

4.2 海拔高度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4.3 坡度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4.4 水源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4.5 公路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4.6 城镇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4.7 基本农田对鼎城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

4.8 鼎城区农村居民点规模特征分析

5 常德市鼎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调控

5.1 评价目标的确定

5.2 评价方法的选取

5.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3.2 ArcGIS属性表设计

5.3.3 数据标准化处理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5.3.4 农村居民点适宜性指数计算

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5.5 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区调控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基本问题,城镇化的过程实质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这意味着农村巨大的人口将向城镇转移。在探索在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与粮食对耕地需求、粗放型的农村居民点建设与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村适度集中居住,处理规模庞大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废弃的农村居民点,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空间差异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分区调控,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中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工具中的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临近分析等功能,在构建数字地形高程模型(DEM)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农村居民点与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政策性因素的定量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将熵权法赋权与GIS软件相结合,通过对图层属性结构和属性字段的调整和函数运算,实现了对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数的快速计算。主要结论如下:
   (1)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远远超过了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同时,基本农田保护区对于农村居民点规模的拓展有十分明显的限制性影响。
   (2)鼎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等级为一般适宜的区域占总面积的比例最大,图斑个数最多;高度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沅江两侧、常德市区周边区域、主要交通道路两侧以及各个乡镇政府驻地周边区域;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鼎城区北部常德市林场和西南部插角山附近的山地、各个乡镇之间的结合部等等,整体上鼎城区南部的不适宜区域远多于北部。
   (3)在结合鼎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等级、鼎城区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考虑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发展区、一般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逐步搬移区四个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控分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