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博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
【6h】

微博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微博与“信息茧房”

第一节 什么是“信息茧房”

一、信息消费个性化

二、意见“回音室”(echo chambers)

三、网络空间“巴尔干化”

第二节 微博中的“信息茧房”效应

一、微博概述

二、微博中“信息茧房”效应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 微博中“信息茧房”现象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用户:“信息茧房”的决定因素

一、网民的选择性心理

二、网民的从众心理

第二节 技术:“信息茧房”的催化剂

一、筛选关注功能

二、协同过滤机制

第四章 微博中“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

第一节 个体影响:信息失衡和信息失真

一、信息失衡阻碍个体全面发展

二、对现实世界的失真认识

第二节 社会影响: “群体极化”与公共性的破坏

一、“群体极化”引发网络暴力

二、“个人议程设置”取代“公共议程设置”

三、信息的壁垒或促使社会分化

第五章 微博“信息茧房”效应的应对

第一节 建构“人行道”模式,增加信息偶遇的机会

第二节 微博运营商合理把关,遏制舆论暴力发生

第三节 拓展信息获取范围,塑造认知的“广角’’

第四节 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网民的判断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社交网络饭否网开张到今天,微博已然成为了我们公共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网络信息平台。虽然近一两来,微博在新的网络管理模式以及新兴社交类网络应用的冲击下,略显疲软之势,但毋庸置疑,它依然是我国目前活跃用户最多,影响力最广的社交类信息服务网站之一。微博的低门槛、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以及原创性等特征为民众创造了新的信息平台、意见广场。而在广受青睐的同时,微博信息的定制性、碎片化等特点,也制造出内敛化的信息脉络。
  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R·桑斯坦通过对网民使用网络情况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精确搜索、个性化定制信息成为可能,为我们快速获取目标信息创造了便利,却犹如硬币的两面性,同时也可能于无形之中诱导我们制造出密闭化的信息空间。
  本文立足于凯斯·桑斯坦提出“信息茧房”理论,以微博为研究对象,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窥见Web2.0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信息茧房”这一普遍存在却又感知不到的潜在威胁,为构筑开放的网络信息空间提供借鉴。论文首先对“信息茧房”这一理论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微博中“信息茧房”的表现形式,具体呈现为“我的日报”式的信息阅读模式、关注对象的同质化、圈子化现象突出以及“微内容”。用户作为行为主体,他在个人信息消费、群体意见交流过程中的选择性心理以及从众心理成为“信息茧房”生成的决定性因素,而同时微博的筛选关注功能以及协同过滤机制则作为辅助因素,加剧着信息茧房化。
  对于用户个人来说,“信息茧房”容易使人盲目自信,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并导致其现实世界的认识失真;而微博上虚拟串联的群体若形成“信息茧房”,置身于意见的回音室,则极易引发舆论暴力;另外微博上用户的“个人议程设置”取代了“公共议程设置”,共同经验的缺失将破坏社会的粘性;同时异质群体缺少有效对话,群际之间的隔阂或促使社会分化。而应对“信息茧房”不仅需要用户和运营商平衡在信息消费中个性化和公共性之间差异,增加信息偶遇的机会,塑造认知广角,还应该提高用户媒介素养、合理把关言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