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张天翼童话《大林和小林》中“兄弟模式”探析
【6h】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张天翼童话《大林和小林》中“兄弟模式”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的溯源及分类

第一节 神话原型的一种叙述模式

一、关于神话原型

二、“兄弟模式”的神话源头

第二节 “兄弟模式”的基本形态及变体

一、“加害型”兄弟模式

二、“互助型”兄弟模式

三、“陌路型”兄弟模式

第三节 社会语境下“兄弟模式”的文化内涵

一、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

二、民族宗教信仰

第二章 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对传统的继承

第一节 “扁平人物”的形象设置

一、“善”的儿童形象:小林

二、“恶”的儿童形象:大林

第二节 对照性的叙事框架

一、人物性格、行为、命运的对照

二、故事情节的对照

第三节 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的创新

第一节 游戏性的幻想世界

一、情节的游戏性

二、语言的游戏性

第二节 “陌生化”的艺术手法

一、讽刺

二、怪诞

第三节 载道思想的全新演绎

一、影射黑暗现实

二、唤醒抗争意识

第四章 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的不足

第一节 图解政治意识形态

第二节 “优美”的缺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走进童话的世界,我们常常会邂逅美丽的公主和英俊的王子,接触恶毒的后母和可怜的继女、聪慧的国王与狡诈的大臣、仁爱的父亲和善良的子女……他们是童话世界里的主人公,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们之间恋人、母女、君臣、父子关系不同的存在模式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文化内蕴。本文将童话中天之至亲的“兄弟”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张天翼童话《大林和小林》中的独特的“兄弟模式”为研究中心,向前梳理了传统童话中兄弟故事的不同模式特征、文化意蕴,以及对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的影响;向后总结了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的缺憾不足,以及留给当代童话创作者的思考。文章分四个板块:
  第一部分,是对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的溯源及变体的论述;首先是对“兄弟模式”这一概念的界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童话中的“兄弟模式”的基本形态进行分类,包括“加害型”、“友善型”、“陌路型”这三种,并分析了每种模式的特征。同时还从价值取向、民族宗教信仰两个方面探析了传统“兄弟模式”中饱含的文化意蕴。
  第二部分,分析了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对传统的继承;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扁平人物”的塑造方法。张天翼采用传统兄弟故事中的“扁平人物”塑造法,塑造了大林和小林这一对辨识度极高的兄弟形象;其次是对照式的叙事框架。在《大林和小林》中张天翼采用传统兄弟故事中“加害型”、“陌路型”常用的对照手法,将两兄弟的性格、经历、结局都置于鲜明的对照性叙事结构展开故事;最后《大林和小林》中张天翼也同样彰显了传统“兄弟模式”中弃恶扬善的价值取向。
  第三部分,重点探究了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的独特之处;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1、游戏性的幻想世界,张天翼在他的“兄弟模式”中设置游戏性的情节,采用游戏性的语言来构造他的幻想世界。2、“陌生化”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讽刺和怪诞两种手法的运用。3、载道思想的全新演绎,将传统兄弟故事中的善恶较量深入到阶级对立的范畴,投射在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领域之中,揭示了丑恶的社会现实并试图唤醒人们抗争的意识。
  第四部分,是对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不足的分析。首先,是先入为主、观念先行的创作方式,为作品打上了图解政治观念的烙印。其次,故事过于集中对丑的揭露,缺失了一份儿童世界所必须的优美。
  论文的结语,笔者立足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的成就和缺失,思考了当下的童话创作如何才能为“兄弟”这一传统的故事类型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故事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