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济学人》“中国专栏”非财经类报道研究
【6h】

《经济学人》“中国专栏”非财经类报道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专栏”偏向非财经类报道的定位依据

第一节 从“经济类”到“综合性”的周刊内容定位

第二节 追求“商业利益-政治影响”的经营方针

第三节 中国社会转型现象的多元化

第二章 “中国专栏”非财经类报道的文本呈现

第一节 多元叙事视角下的倡导性报道立场

一、多元的新闻叙事视角

二、“倡导性新闻”理念的实践

第二节 “冲突框架”与“述议相兼”的报道模式

一、标题中“冲突框架”的常态运用

二、描述型与阐释型报道模式的有机融合

第三节 观点先行的全景式故事化新闻书写

一、故事化的新闻叙事手段

二、“全景敞视”式的背景叙事

三、观点先行的导读方式

第三章 “中国专栏”非财经类报道的意义建构

第一节 对中国政治生态刻板成见的延续

一、“独裁与专制”语境中的政治人物

二、放大镜下“被压迫”的异见者

三、冷战思维下政治报道的“中国威胁论”

第二节 中国社会文化呈现中的客观化转向

一、社会类新闻报道倾向的客观化转向

二、文化类新闻报道倾向的客观化转向

三、信息全球化对社会文化新闻中立化的倒逼

第三节 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策略式传播

一、“以退为进”式的思想鼓吹

二、“抑中褒西”式的价值评判

第四章 “中国专栏”非财经类报道经验的中国化

第一节 全局视野下议程主题的多元化与精准化

一、新闻主题多元化,政治报道“多”“快”“准”

二、增强叙事的全局观,兼顾立场鲜明与信源平衡

第二节 文本故事化与新闻图片隐喻功能的挖掘

一、提升报道故事化程度,重视运用“冲突”元素

二、重视使用新闻图片,充分发挥其隐喻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经济学人》是一份具有174年历史和全球影响力的西方主流新闻刊物,2012年创建了其第三个国家专栏“中国专栏”。该刊以财经新闻为主体,兼及非财经新闻的涉中报道格局自此发生改变,“中国专栏”报道议题明显地偏向非财经类新闻。这种报道议题变化的缘由何在?此类新闻的报道技巧与呈现方式有何特点?这种改变背后寓含怎样的话语机制?它为中国对外报道带来哪些启示?本研究试图就此做一探寻。
  “中国专栏”报道议题的改变,与《经济学人》从财经类新闻刊物向具有全球视野的综合性新闻周刊的演化脉络是一致的。这种报道议题的变化,既是对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崛起的呼应,也取决于经济学人集团追逐商业利益与政治影响力的经营方针。
  以政法和社会等非财经类议题为报道主体的“中国专栏”,在表达方式和叙事技巧方面具有鲜明个性。报道视角在“限知”与“全知”间频繁转换,巧妙结构出“倡导性新闻”;“述议相兼”的报道模式与“冲突框架”让文本叙事既具冲突性又富逻辑性和感染力;而观点先行的全景式故事化新闻书写,则以全局视野统摄大量事实材料,通过文字、图片等特写叙事强化了记者报道立场与观点的表达。
  本质上,“中国专栏”非财经类报道本身是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传播载体,通过“以退为进”和“抑中褒西”等策略对西方价值观进行广泛鼓吹。其政治报道仍持刻板成见,以“独裁”与“专制”污名化中国;而社会文化议题的报道倾向则更趋中立、客观。
  “中国专栏”非财经类报道对我国对外非财经类英语报道的改进也具有启示意义。如对国内热点政治议题的报道要“多、快、准”;增强全局观,兼顾立场鲜明与信源平衡;重视故事化与“冲突”叙事;注重挖掘新闻图片的隐喻功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