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要素比较研究——以大陆人教版与台湾翰林版为例
【6h】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要素比较研究——以大陆人教版与台湾翰林版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及文献综述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材

第一节 文化与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二、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第二节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意义

一、实现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

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三、实现立德树人的需要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第一节 两版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维度分析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内容维度分析

二、翰林版小学《国语》传统文化内容维度分析

三、对两版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维度的分析

第二节 两版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量化比较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内容素材的数量统计

二、翰林版小学《国语》传统文化内容素材的数量统计

三、对两版教材传统文化篇目数量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两版语文教材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比较

一、选文系统中呈现方式的比较

二、知识系统中呈现方式的比较

三、助读系统中呈现方式的比较

四、练习系统中呈现方式的比较

第三章 两版教材中传统文化建构情况的评析

第一节 人教版教材中传统文化建构的优点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丰富性

二、传统文化内容的时代性

三、编排建构的专题化

第二节 人教版教材中传统文化建构的不足

一、传统文化资源总容量不够

二、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不够系统、科学

第三节 台湾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建构的特色

一、语言表达的繁体化

二、内容选择的地域化

三、插图搭配的精美得体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材中合理建构传统文化的建议

第一节 对教材选择传统文化内容的建议

一、加大容量,择优选入

二、因地制宜,关注地域文化、乡土文化

第二节 对教材编排传统文化内容的建议

一、优化编排设计,隐性加强传统文化内容

二、灵活渗透,延展至课堂外

三、增加传统文化相关辅修教材或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教科书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媒介,是宣扬传统文化的桥梁与纽带,我们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构建定位于赓续传统文化、涵养民族精神、孕育时代价值的重要位置,用发展和开放的眼光去看待、探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材问题。只有从小学开始为学生播下中华文化的优秀种子,才能让他们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传统人文精神薪火相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根深叶茂。
  论文以大陆人教版和台湾翰林版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人教版和翰林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现实状况及编排异同情况。大陆与台湾同宗同源,探求台湾翰林版教材的编排特色,可为大陆人教版教材的编撰提供借鉴。
  第一章主要剖析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材之价值与意义。论文着重介绍了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和鲜明特质,认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材是实现传统文化之文化价值和现代价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手段。
  第二章旨在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通过两版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维度的分析和比较以及传统文化篇目数量的分析及比较,对两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探究,从教材的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中来比较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
  第三章是对两版教材中传统文化建构情况的评析。论文总结了大陆教材中传统文化建构的优点和不足:优点是传统文化资源很丰富,内容具有时代性,编排建构专题化;不足是传统文化资源总容量不够,内容的编排也不够系统、科学。此外,论文从语言表达的繁体化、内容选择的地域化和插图搭配的精美得体三个方面具体剖析了台湾教材中传统文化建构的特色。
  第四章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合理建构传统文化的建议。论文从如何选择和如何编排两个角度切入,认为在选入传统文化内容时可以加大容量,择优选入,同时因地制宜,关注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在教材编排传统文化内容时,可以优化编排设计,隐性加强传统文化内容,还可以灵活渗透,延展至课外,亦可增加传统文化相关辅修教材或读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