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浅论中古时期墨学的流传和影响
【6h】

浅论中古时期墨学的流传和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先秦时期,墨学盛极一时,与儒学并称“显学”。中古时期,治墨者寥寥可数,学界多认为墨学渐成绝学。然而,墨家学派虽逐渐消逝,但墨家著作却始终在流传。西汉刘向整理《墨子》七十一篇,后有《墨子》十五卷本、十六卷本、节注本、三卷本等不同版本流传。晋鲁胜曾作《墨辩注》;唐乐臺注《墨子》三卷本,流传至今;今见《墨子》五十三篇,乃为明《道藏》所收,显示了道教对于墨学的重视。墨家著作的流传和校注,是墨学发生影响的基础。
   中古时期其他思想流派对墨学的融合,是墨学流传和影响的重要表征。其大致有三:一是杂家对墨学的融合,从《淮南子》中可见端倪;二是汉代儒学融合墨学,公孙弘和董仲舒的思想中皆有墨学痕迹;三是道教对墨学的融合和利用,早期道教借鉴和利用了墨家的组织形式,《太平经》中相关社会政治思想则来源于墨家,东晋葛洪不但明确承认其吸收墨家思想而建立道教哲学体系,而且将墨子奉为道教的神仙。其他思想流派融合墨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
   作为先秦“显学”,在中古时期,墨学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汉代文献中有“儒墨并称”的提法,将孔子、墨子同视为贤者:东汉王充既引墨又辟墨,通过批评墨家“薄葬”与“右鬼”的相违背性而建立起与之不同的“薄葬”思想;唐代韩愈一方面坚持辟墨,另一方面提出“孔墨相用”说;宋代儒者坚持辟墨,程颐、朱熹围绕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批评墨家“兼爱”;明清时期亦不乏学者论墨。学者对于墨学的回顾与反思,亦体现了中古时期墨学的流传和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