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巩俐电影表演艺术中的角色塑造
【6h】

论巩俐电影表演艺术中的角色塑造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回顾

1.2.1 国内研究回顾

1.2.2 国外研究回顾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巩俐在艺术电影中的角色塑造

2.1 时代悲剧的祭祀品

2.1.1 封建社会的替罪羊

2.1.2 “文革”时期的哭诉者

2.2 执拗而温情的悲凉小角色

2.2.1 “讨个说法”终有悔

2.2.2 不言放弃的苦命女人

2.2.3 坚持到底的迷茫和无奈

第3章 巩俐在商业电影中的角色塑造

3.1 国内娱乐片中的配角

3.1.1 游走于爱恨边缘的痴情女

3.1.2 背负精神躯壳的交际花

3.2 好莱坞商业大片中的小角色

3.2.1 人面桃花终须凋零

3.2.2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悲凉

3.2.3 “亚洲的茱莉亚·罗伯茨”

第4章 巩俐电影表演艺术中角色塑造的审美接受与影响

4.1 “东方悲情女性形象”在不同类型影片中的审美接受

4.1.1 艺术电影:不可复制的“东方悲情女性的符号”

4.1.2 商业电影:多角色尝试的失落感

4.2 探索审美接受差异化的成因

4.2.1 巩俐的个性魅力与气质表现

4.2.2 中国文化大背景下的真实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巩俐电影表演艺术的调查问卷)

附录C (巩俐电影表演作品年表)

附录D (巩俐电影表演作品的获奖情况)

展开▼

摘要

巩俐是一位特别的演员,她的表现力和对表演的宽度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演员。巩俐的国际地位及影响,来自于对东方悲情女性角色的诠释。巩俐独特的气质及表演技巧,使中国某时代、某文化背景下生存的悲情女性形象深入人心。尤其在国际影坛享有盛誉的影片《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等,更是畅所淋漓地展现出了东方女性的某些民族化的悲剧。
   本文从巩俐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影片中塑造的经典银幕形象:或早期在张艺谋、孙周、陈凯歌影片中饰演的被时代摧残或遗忘的女性、或香港娱乐电影中的风尘女子、或好莱坞商业片中的东方侠女……深入挖掘巩俐电影表演艺术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大背景下衍生出的女性角色的共性——“东方悲情”的符号。电影作为传播文化的艺术,巩俐所代表的已经不仅是演员的形象,更是一名东方文化传播者。纵观巩俐的表演作品,饰演的女性形象中不乏菊仙、小金宝、初桃等低等社会的“妓女”、“舞女”、“歌女”形象,相比《秋菊打官司》和《漂亮妈妈》的成功,这类角色形象太单一、固定、模式化,很难作为“东方女性的符号”进入中西方观众的审美接受。
   研究巩俐对“东方悲情女性”的角色诠释以及在中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审美接受,必然为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可量行的范本。如何让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走出“悲情”,如何让中国电影表演艺术走出“悲情”,带给西方世界新的审美价值和评判,是中国电影工作者必须接受的挑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