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现状及预防研究
【6h】

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现状及预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理性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网络犯罪

2.1.2 学生网络犯罪

2.1.3 犯罪预防

2.2 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形式与特征

2.2.1 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形式

2.2.2 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特征

2.3 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预防的必要性分析

2.3.1 是网络时代维护我国网络安全的必然要求

2.3.2 是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2.3.3 是维护社会安定和经济运行秩序的必然要求

第3章 当前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现状及原因

3.1 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现状

3.1.1 犯罪主体的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3.1.2 学生网络犯罪增幅迅猛

3.1.3 犯罪主体呈现多元化

3.1.4 利用网络制作、传播色情、淫秽物品的案件十分突出

3.2 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

3.2.1 政治因素

3.2.2 法制因素

3.2.3 经济因素

3.2.4 社会因素

3.2.5 观念因素

第4章 国外预防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经验和启示

4.1 国外预防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经验

4.1.1 日本的经验

4.1.2 美国的经验

4.1.3 德国的经验

4.1.4 法国的经验

4.1.5 英国的经验

4.2 对我国预防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启示

4.2.1 加强政府管理

4.2.2 重视有关网络的法制建设

4.2.3 努力实现多方参与

第5章 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预防的对策

5.1 加强法制防控

5.1.1 建立健全网络法律体系

5.1.2 建立和完善相关执法机构

5.2 加强社会防控

5.2.1 构建并宣传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

5.2.2 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5.2.3 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5.2.4 加强网络资源建设

5.3 加强教育防控

5.3.1 加强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5.3.2 注重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5.3.3 对学生进行法制和网络安全教育

5.4 加强技术防控

5.4.1 提高治理网络环境技术手段

5.4.2 提高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

5.4.3 提高网络侦察技术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步入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网络也应运而生。正如硬币的两面性一样,一方面,互联网以其独有的特质拉近了世界各国的距离,促进了不同国家地区人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它在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又引发出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网络违法犯罪等。近年来,网络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已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预防和打击与日俱增的网络违法犯罪,己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现代犯罪对策研究的新课题。
   由于青少年学生是网民所占比重最大的群体,学生网络犯罪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化手段的普及而在学生群体中迅速蔓延,成为网络犯罪中的一种新的态势。在我国,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青少年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遏制学生网络犯罪高发态势,研究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与预防对策,已经刻不容缓。
   本文基于以上分析,立足于社会学角度,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和治理理论这一理论工具,对我国学生网络犯罪的现状及其预防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首先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在对学生网络犯罪涵义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预防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必要性,强调预防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是维护网络安全、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安定和经济运行秩序的必然要求。其后又进一步分析我国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现状和成因,认为我国学生网络犯罪存在低龄化、增幅迅猛、犯罪主体多元化以及利用网络制作、传播色情、淫秽物品的案件十分突出等新动向,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政治、法制、社会、经济和学生自身观念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最后,本文在介绍国外预防学生网络犯罪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预防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的对策,包括加强法制防控、加强社会防控、加强教育防控、加强技术防控等四个方面。在当前我国学生网络犯罪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本文的研究将为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行和防治学生网络犯罪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