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汉宋之间文学中的李陵形象
【6h】

论汉宋之间文学中的李陵形象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方法

第一章 《史记》《汉书》中的李陵形象

第一节 《史记》《汉书》中的李陵

一、李陵生平

二、李陵为人

三、李陵败降前后心境的转变

第二节 迁、固撰述心理分析

一、同情李陵,慨叹李氏悲剧遭际

二、不满权贵,寄寓个体命运感伤

第二章 汉末至隋文学中的李陵形象

第一节 乱世伤离别,歧路感知音

一、酬友赠别之意

二、作家创作心态分析

第二节 孤身托异域,名德难两全

一、羁臣自述之辞

二、作家创作心态分析

第三节 李陵形象的接受特征

一、整体显沉寂,梁代受关注

二、形象文人化,政治意味少

第三章 唐代文学中的李陵形象

第一节 李陵在唐代政治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一、李唐王室攀附陇西李氏

二、异族政权追祖李陵

第二节 初盛唐:名将没胡沙,欲归难再归

一、源流汉隋,盛世新风

二、作家创作心态分析

第三节 中唐:投降负忠孝,没蕃惆怅多

一、大历已降,态度两分化

二、作家创作心态分析

第四节 晚唐:英雄战无归,汉廷负李陵

一、缘时而发,悲愤苍茫

二、作家创作心态分析

第五节 李陵形象的接受特征

一、文体多样化,观点复杂化

二、汉代情结浓,政治色彩强

第四章 宋代文学中的李陵形象

第一节 散文中的李陵形象

一、为将有奇才,未死违忠孝

二、作家创作心态分析

第二节 诗词中的李陵形象

一、投降声名败,高台望乡悲

二、作家创作心态分析

第三节 李陵形象的接受特征

一、散文比重大,南宋作品多

二、与诸将并举,品将论兵法

三、观点趋理性,宏赡富创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西汉李陵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典型的降将、贰臣,也是一位大节有亏却获得普遍同情的悲剧英雄人物。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开端,李陵故事在历时性的接受中积淀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审美意味的文学题材,李陵形象由此走向文学史。由汉至宋,吟咏和展现李陵的文人作品数量可观,名家辈出,形式上诸体兼备,内容上各有侧重,既折射出不同历史环境下文人群体的精神风貌,又共同将李陵形象推向纵深化。
  历代文人对李陵的接受主要围绕“历史上的李陵”和“文学中的李陵”展开,前者以《史记》《汉书》为基础,用文学之笔刻画历史人物,展现李陵英勇将领风范,突出李陵降臣人格和人生悲剧意味,后世文人立足史学著述,逐渐形成了对待李陵的两种鲜明态度,一种是立足于历史和理性观照视野,或感慨李陵悲剧遭际,或批判李陵败降辱国,或批评武帝、权臣不辩是非等,苏武、李广、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一大批历史人物也由此多出现在与李陵相关的诗文中;一种是发展汉末苏李诗的抒情传统,着重书写酬友赠别的感伤,李陵形象开始走向文人化,由此奠定了他在酬友赠别、羁旅乡思、戍边征战等主题中的重要地位,文人在这部分文学作品中对李陵的态度也以同情和惋惜为主,与李陵相关的“李陵诗”、“李陵心”、“李陵台”等被历代文人反复吟咏。与此同时,由于时代背景、文人个体际遇与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李陵文学形象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艺术风貌和生命情怀多有不同,文人对待李陵的态度也有较大区别。
  本文以时代为纲,围绕《史记》《汉书》、汉末至隋文坛、唐代文坛、宋代文坛四个阶段展开论述,尤其侧重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李陵文学形象描写的差异性,意在强调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心理所展示出来的文学对历史人物的改造,反映古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探查文人对待儒家礼义纲常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态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