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隋唐与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比较研究
【6h】

隋唐与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起因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隋唐与明清时期我国佛教的发展与佛教造像愿文

2.1 隋唐与明清时期我国佛教及佛教造像的发展

2.2 佛教愿文与造像愿文

第3章 隋唐时期与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整理

3.1 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

3.2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

3.3 隋唐与明清时期佛教造像愿文文本结构分解

第4章 隋唐与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内容与形式比较

4.1 内容比较研究

4.1.1 发愿主体的变化

4.1.2 造像对象的变化

4.1.3 愿望诉求的变化

4.2 形式比较研究

4.2.1 愿文位置的变化

4.2.2 行文特征的变化

4.2.3 语言、修辞的变化

第5章 从佛教造像愿文的发展演变看民众信仰心理的变化与延续

5.1 佛教造像愿文差异存在的原因探讨

5.1.1 政治环境与宗教政策

5.1.2 文化差异

5.1.3 佛教自身的发展变化

5.2 隋唐与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佛教信众信仰心理的变化与延续

5.2.1 信仰心理的变化:从家国情怀到利己主义

5.2.2 信仰心理的延续:实用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隋唐与明清时期的长江流域,不同的政治环境、宗教政策和文化背景对佛教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此间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及造像愿文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
  本文以隋唐与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在细致梳理并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呈现两时期佛教造像愿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不同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两时期佛教信众信仰心理的变化与延续。
  隋唐与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在发愿主体、造像对象和愿望诉求方面的变化最为明显。其中,前者多个人单独发愿,崇奉对象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诸佛菩萨同时造作,一并供奉的现象较多,而愿望诉求既包含对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的良好祝愿,也包含为个人世俗问题祈愿的内容;后者在造像主体方面全家人集体造像的比例较大,且愿望诉求更加世俗功利化,这大概与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气候复杂多变,生存环境恶劣,底层民众更倾向于解决自身生存与生活问题有关。
  从表面上看,隋唐时期长江流域佛教信众的愿望诉求,上至祈愿皇帝康健,国家昌盛,下到一切法界众生“咸同斯福”,宽泛而宏大,呈现出崇高的家国情怀,而明清时期该地区佛教信众的愿望诉求多关注自身发展。但从本质上来说,其关注的都是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彼此的愿望里始终都没有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子,这一特点在隋唐至明清佛教信众的信仰心理上始终是延续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