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清时期失眠中医病因病机的文献研究
【6h】

明清时期失眠中医病因病机的文献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失眠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1 明清时期医家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阴阳营卫失调

1.2 脏腑功能失调

1.3 气血津液失常

1.4 邪盛正衰

1.5 其他观点

1.6 总结

2 明清时期医案中关于失眠用药的统计分析

2.1 选取医案书籍目录及医案采纳原则

2.2 资料处理方法

2.3 药物统计

2.4 总结

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目的:
  研究明清时期医家对失眠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诊治失眠的用药特点,以促进失眠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为今后中医预防诊治调护失眠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在较全面查阅图书馆纸质图书及检索网络数据库中与失眠有关的文献资料基础上,重点搜集整理明清时期的医籍文献。通过阅读摘记、复印、拍照等形式,筛选与挖掘出明清医籍中与失眠有关的资料,之后再据资料所述内容按病因病机、用药、证型等类别对资料予以分类建档。进而对所占有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归纳与统计等工作,以梳理出明清时期医家对失眠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诊治失眠的用药倾向。
  结果:明清时期中医文献中关于失眠病因病机的理论认识多为:
  ①阴阳营失调,包括阴阳不相交,营卫不和,阴血耗散、阳无所依,阳气大虚、阴盛格阳;
  ②脏腑功能失调,包括心血亏虚、心脾两虚、心虚胆怯、心肾不交、痰火扰心、脾胃不和、肝阴不足、肝郁化火、肺失通调、胆虚寒、胆火、邪热攻脑;
  ③气血津液失常,包括气血亏虚、血热、血瘀、津亏液干;
  ④邪盛正衰;
  ⑤其他观点,包括外感六淫、情志失调、痰饮内停、邪在半表半里、病后产后年老体虚、饮茶。其中有些观点如阴阳不相交、营卫不和、痰饮内停等与《内经》之旨一脉相承,有些观点如邪郁化火、邪在半表半里等主要出现在明代,有些观点如阳气大虚阴盛格阳、肝郁化火、肺失通调、胆虚寒、邪热攻脑、血瘀等主要出现在清代。饮茶可致不寐在明清时期引起医家的普遍重视。邪热攻脑可致夜不能寐,血府血瘀可致夜无宁刻均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之书。
  在所纳入研究的明清时期医家治疗失眠的183则处方中,单味药物出现频次在60次以上的共5味(酸枣仁93次、半夏85次、茯苓79次、茯神78次、甘草68次),出现低于10次的共160味。药物类别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补虚药、安神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平肝熄风药、解表药、收涩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其他类药、泻下药、温里药、消食药、化湿药、开窍药、驱虫药、止血药。可见明清时期医家对失眠的治疗方法是以补虚、安神、化痰止咳平喘、利水渗湿、清热等为主。
  结论:
  1、明清医家在扬弃性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亦有新观点,如邪热攻脑、血府血瘀、饮茶可致失眠等,从而使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2、明清医家对失眠病因病机的理论论述主要集中在:①阴阳营卫失调,②脏腑功能失调,③气血津液失常,④邪盛正衰,⑤其它观点(包括外感六淫、情志失调、痰饮内停、邪在半表半里等)五个方面。
  3、明清医家诊治失眠用药不论是类别还是具体药物都是比较集中的,以养心安神、补虚类药物为常用类药物,以酸枣仁、半夏、茯苓、茯神、甘草为具体常用药物,但还是辨证施药的。
  4、明清医案中所记述的失眠病证多为虚证,因此医家总以补虚安神为主要治法。
  5、通过阅读明清医籍中关于失眠病因病机的理论论述和对明清失眠医案所用药物的分析,可以看出明清医家认为失眠致病因素多样、病机复杂,与心、肝、脾、肺、肾、胃、胆等脏腑相关,而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明清医家对失眠的治疗是辨证论治的,用药是有规律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