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清湖南道教造像世俗化现象研究
【6h】

明清湖南道教造像世俗化现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选题缘由

1.2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研究现状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明清湖南道教造像概况

2.1道教造像世俗化的发展脉络

2.2明清湖南道教造像概述

2.2.1石窟造像

2.2.2宫观造像

2.2.3家庭神龛造像

第3章 明清湖南道教造像的世俗化表现形式

3.1道教神仙谱系的多元化

3.1.1道教尊神

3.1.2 道教俗神

3.1.3 道教仙真

3.1.4 护法神将

3.2题材的世俗化

3.2.1 道教尊神造像偏向于低位神仙

3.2.2 道教俗神造像多样化

3.2.3 道教仙真造像本土化

3.2.4法师与祖先造像盛行

3.3造型的世俗化

3.3.1 面相与造像样式的世俗化

3.3.2手印与造像样式的世俗化

3.3.3衣冠与造像样式的世俗化

3.3.4姿势与造像样式的世俗化

第4章 从明清湖南造像记分析道教造像的世俗化

4.1 从已见资料看明清湖南道教造像记

4.2 明清湖南造像记的内容与形式

4.2.1 造像者籍贯

4.2.2造像者身份

4.2.3 造像题材

4.2.4 发愿内容及造像原因

4.2.5 造像或开光时间

4.2.6造像工匠与愿文撰写者姓名

4.3 从造像记内容解读造像世俗化现象

4.3.1 从造像者身份解读造像的世俗化

4.3.2从造像题材解读造像的世俗化

4.3.3从发愿内容解读造像的世俗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道教造像是道教文化的物化现象,是宗教意识的产物。造像的世俗化是神的“人”化,即尊贵的宗教神灵从神坛上走下来,信众有意或无意地使其融入世俗因子,将诸多的个人意志附加于具象的神灵身上,从而拉近神与人的距离,赋予权威性的神灵以生活气息。湖南地区的道教造像与其他地区的宗教造像一样,在发展进程中既具有世俗化的共性,同时又兼具该地区独有的文化内涵。
  首先,对明清湖南道教造像的概况进行了大致梳理,以便对其种类、分布区域、数量等有一定了解。其次,对道教造像世俗化的表现形式进行重点分析,主要从题材和造型两方面入手。在题材上,将该时期造像中关于尊神、俗神、仙真、法师及祖先神题材如何变化的观点提炼出来,紧紧围绕世俗化的角度展开论述。在造型上,从造像的面相、手印、衣冠、动作、姿势等方面入手,配合实物资料进行解说,尽量找到其与世俗生活的联系,从而增加说服力。最后,从与造像共生的造像记的角度来解读造像的世俗化,以造像记中记载的造像者身份、造像题材以及发愿内容为切入点,从文字资料中来凸显造像实用性、民间性和世俗性的特征,从而成为造像世俗化的有力佐证。通过对明清湖南地区道教造像的解读,将世俗化表现较为完整的呈现出来,解读出实物资料背后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挖掘出道教造像的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