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层低密度与低层高密度住区空间形态对比研究
【6h】

高层低密度与低层高密度住区空间形态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基础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住区概念及住区发展概述

2.1 高层低密度住区、低层高密度住区概念阐述

2.2 国内住区的发展概况

2.3 国外住区的发展概况

2.4 国内外住区的现状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3.1 文化传统:居住空间形态形成的原始作用力

3.2 城市化与工业化:居住空间演变的原始动力

3.3 道路交通因素:颠覆空间尺度的助推力量

3.4 土地和住房供应制度要求:现代居住格局形成的制度性因素

3.5 政策与规划规范,以及市场需求:空间变化的推动力

3.6 地域差异:居住空间差异的基础因素

3.7 建造技术的革新:居住空间变化的承载基础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层低密度与低层高密度住区空间形态特征

4.1 居住区目前发展的现状分析

4.2 高层低密度住区与低层高密度住区空间形态特征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层低密度与低层高密度住区空间形态设计

5.1 高层低密度住区的特点

5.2 低层高密度住区的特点

5.3 人性化生态住区的设计原则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附表1 长沙市代表小区项目情况概览表

附表2 国外住区项目情况概览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住区空间形态的设计是住区设计的重点,不仅可以提升居住环境的物质环境质量,同时对提升居住环境的精神环境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对生活质量越来越关心,住区的空间环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经济、政策、交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住区基本是高层低密度住宅小区的建设模式,与国外低层高密度的混合街坊式住区相比,我国仍处在以功能主义为主的阶段。相比于国外人性化、可持续的低层高密度住区,高层低密度住区已经显现出了许多问题。本文对比分析了高层低密度住区与低层高密度住区的空间形态特点,试图从比较分析中寻求出人性化生态住区的设计原则。
  论文总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文章的理论、背景、意义、目的和内容进行介绍。分析目前我国住区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阐述选取高层低密度住区和低层高密度住区作为研究对象必要性。
  第二部分为认识论,主要介绍了住区、密度和住区空间形态的定义,总结归纳了国内外住区的的主要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住区的发展现状。
  第三部分为方法论,在分析研究了国内外住区发展模式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得出影响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的因素,为人性化生态住区的设计奠定方法论基础。
  第四部分为实践论,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对高层低密度住区和低层高密度住区的代表性城市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分析,进而从城市不同发展区域各自选取了四个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在两者的对比中分析出高层低密度住区和低层高密度住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为人性化生态住区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第五部分为结论,对文章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做出总结,提出了人性化生态社区的设计原则、为今后的绿色住区研究提供更多有利的帮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