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
【6h】

我国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2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概述

2.1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概念及内涵

2.1.1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及相关概念

2.1.2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基本内涵

2.1.3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哲学概括

2.2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关系

2.2.1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内部结构

2.2.2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外部关系

2.3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属性、功能与类型

2.3.1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主要属性

2.3.2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功能

2.3.3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类型

第3章 就业观实证分析的理论视角及模型建构

3.1 实证分析的理论视角

3.1.1 社会资本

3.1.2 人力资本

3.1.3 心理资本

3.1.4 三个资本之间的关系

3.2 变量及其操作化

3.2.1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心理资本操作化

3.2.2 就业观测量指标操作化

3.2.3 其他变量操作化

3.3 理论模型建构

3.3.1 研究假设

3.3.2 计量模型

3.3.3 数据来源与样本结构

第4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现状及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4.1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现状描述

4.1.1 就业条件观现状

4.1.2 就业价值观现状

4.1.3 就业目标观现状

4.1.4 就业伦理观现状

4.2 就业观影响就业质量的回归分析

4.2.1 以就业观为分析和描述维度

4.2.2 以就业质量为分析和描述维度

第5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影响因子实证分析

5.1 就业条件观影响因子分析

5.1.1 就业形势认知

5.1.2 就业政策认知与评价

5.1.3 就业指导服务认知与评价

5.1.4 就业条件观影响因子假设验证

5.2 就业价值观影响因子分析

5.2.1 就业目的

5.2.2 工作类型取向

5.2.3 择业决策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5.2.4 高质量就业指标评价

5.2.5 就业价值观影响因子假设验证

5.3 就业目标观影响因子分析

5.3.1 就业单位性质取向

5.3.2 月收入期望

5.3.3 就业地域取向

5.3.4 就业目标观影响因子假设验证

5.4 就业伦理观影响因子分析

5.4.1 就业诚信态度

5.4.2 求职正当竞争态度

5.4.3 就业自主性

5.4.4 就业代价观

5.4.5 就业伦理观影响因子假设验证

5.5 基于个体资本的多维分析

5.5.1 社会资本对就业观的影响

5.5.2 人力资本对就业观的影响

5.5.3 心理资本对就业观的影响

第6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形成机理

6.1 基于实证研究的就业观形成机理

6.2 环境作用论

6.2.1 就业观形成的现实基础与条件支撑

6.2.2 就业观形成的外在价值引领

6.2.3 两种不同方式的环境作用

6.3 教育中介论

6.3.1 教育是联系社会主流就业观与毕业生就业观的中介

6.3.2 教育是社会主流就业观主导毕业生就业观的保障

6.3.3 教育中介作用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6.4 主体生成论

6.4.1 禀赋奠基

6.4.2 需求驱动

6.4.3 自愿选择

6.4.4 实践生成

6.4.5 渐变成型

6.5 就业观形成机理之间的关系辨析

第7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引导策略

7.1 高校毕业生科学就业观应坚持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7.1.1 高校毕业生科学就业观应坚持的指导思想

7.1.2 高校毕业生科学就业观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7.2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引导的内在理路

7.2.1 合力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7.2.2 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7.2.3 加强组织文化教育

7.3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引导的实证建议

7.3.1 就业条件观引导

7.3.2 就业价值观引导

7.3.3 就业目标观引导

7.3.4 就业伦理观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大众化、市场化就业制度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其就业前景与人生命运,有效引导就业观对于促进就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业观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从概念、内涵、结构、属性、功能、类型等方面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基本理论,并实证调查毕业生就业观的现状、特征、影响因子以及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从而凝练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机理,并提出引导策略。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是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根本看法和总体态度,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是个体接触、参与求职就业相关实践经验的观念化。它是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内部包含就业条件观、就业价值观、就业目标观、就业伦理观等,外部又与就业行为、就业结果密切相关,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研究与引导对象。就业观具有发展性、实践性、差异性、社会性等属性;在功能上主要表现为就业准备的预测功能、求职行为的定向功能、就业得失的评判功能;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参照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对湖南省普通高校2013届毕业生进行的抽样面访问卷调查,有效个案1030个,对2014届毕业生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6428份。统计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就业能力、外貌条件、就业心理素质较好,求职形势并不严峻,就业目的倾向于生存-社会型,希望从事能发挥才能、个人发展机会多、稳定、劳动报酬高的工作,高校推荐就业、城市就业、国有单位就业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理想选择,八成毕业生赞同诚信求职,不赞同诋毁求职竞争对手,就业自主性普遍较强。通过采用专业软件和建立回归模型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假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并具有预测作用”得到证实。在就业观影响因子分析中,为避免从外在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探究的繁复与冗杂,论文以毕业生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心理资本为分析的理论视角和测量维度,研究假设“高校毕业生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存量同其就业观显著相关,并具有预测作用”得到证实。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形成机理是就业观形成诸要素诸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律,可以将其概括为环境作用论、教育中介论、主体生成论。环境是就业观形成的外部条件,是主体就业观形成的现实基础和支撑条件,以家庭影响、朋辈示范、主流价值引领、媒体渲染为代表的社会期望是外在的方向指引,并以潜移默化或突变的方式贯穿始终。环境作用论是从客观对象的视角来观察主体就业观的形成规律,反映外部因素通过主体社会资本对其就业观产生影响与作用。学校教育是联系社会主流就业观与毕业生就业观的中介,前者主导后者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这一中介而得以实现。教育中介论侧重阐述学校教育如何通过系统灌输等渠道和手段落实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毕业生就业观的主导与调控,把社会主流就业观转化为毕业生个体就业观。主体生成论着重描述毕业生就业观在主体自身如何从禀赋奠基到需求驱动、自愿选择,再实践生成、渐变成型。三个机理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回答毕业生就业观是如何形成的。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来看,作为社会存在的环境、教育对作为社会意识的毕业生就业观具有决定作用,一定的环境、教育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就业观,一定的就业观只能在相应的环境、教育作用下才能产生。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环境、教育又只是就业观形成的外部原因、第二位的原因,决定性地影响毕业生就业观形成的是其先天禀赋和后天就业实践等内在的条件。
  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宏观层面上应明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毕业生求职就业应坚持热爱并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促进人类的幸福、采取诚信的方式等,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愿景与社会期待、就业作为手段与作为目的、职业选择与生涯发展等相结合;中观层面上,应构建合力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长效机制,坚持价值与文化引领,加强组织文化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微观层面上,应切实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就业指导教育的活动载体,引导毕业生提高专业认可度、就业能力素质、就业自主性,理性看待就业形势和确立就业目标,辩证看待并有效开发使用社会资本,培育发展型就业价值观,实现及时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著录项

  • 作者

    钟秋明;

  •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

  • 授予单位 湖南大学;
  • 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刘克利,陈宇翔;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G645.5;
  •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毕业生; 就业观; 因子分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