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市商业银行公允价值选择权运用的盈余波动效应研究
【6h】

上市商业银行公允价值选择权运用的盈余波动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

1.2.2 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盈余波动效应

1.2.3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波动的相关性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安排

第2章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允价值和公允价值选择权

2.1.2 盈余和盈余波动

2.1.3 信息披露质量

2.2 公允价值选择权运用效应的理论依据

2.2.1 会计目标理论

2.2.2 会计计量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2 变量选取

3.2.1 被解释变量

3.2.2 解释变量

3.2.3 控制变量

3.3 模型构建

第4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

4.1 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盈余波动效应检验

4.1.1 变量描述性统计

4.1.2 整体运用引起的盈余波动效应

4.1.3 运用于金融资产引起的盈余波动

4.2 分组检验

4.2.1 分组描述性统计

4.2.2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波动效应

4.3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对公允价值选择权运用的建议

5.1 充分考虑金融工具交易市场状况

5.2 与IFRS9谨慎趋同

5.3 规范公允价值选择权运用的信息披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展开▼

摘要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了重大影响。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被认为是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面对质疑,IASB、FASB加速修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CAS22,对公允价值选择权的概念界定及运用标准与IAS39趋于一致。2011年12月,财政部发布修订的CAS37与IFRS7趋于一致。公允价值选择权的运用是否能实现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初衷,减少盈余波动性且不被用于盈余操纵,是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决定是否趋同IFRS9、扩大公允价值选择权使用范围的关键。
  本文以2008-2014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研究公允价值选择权的运用与盈余波动的关系,发现运用公允价值选择权整体上使盈余波动显著增加,违背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初衷;仅运用于金融资产与同时运用于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盈余波动增加没有显著差异;不同信息披露质量下公允价值选择权运用的盈余波动效应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上市商业银行盈余波动显著增加,而信息披露质量较低的上市商业银行盈余波动增加并不显著;信息披露质量低,且同时对金融资产资产和负债运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银行表现为最低的盈余波动性。
  我国公允价值选择权运用扩大了盈余波动,违背了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初衷。因此,我国在制定和修改与公允价值选择权相关的会计准则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我国金融工具交易市场状况;谨慎趋同IFRS9;规范公允价值选择权运用的信息披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