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态旅游与驯鹿文化的互动研究——以社会学场域理论为分析视角
【6h】

生态旅游与驯鹿文化的互动研究——以社会学场域理论为分析视角

代理获取

摘要

驯鹿,又名角鹿。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驯鹿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在中国,驯鹿仅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而在这一区域饲养驯鹿的人们是至今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麓的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他们是我国鄂温克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支,历史上被称为“使鹿部”,有“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和“世界级狩猎部落”之称。他们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目前我国境内唯一的饲养和使用驯鹿的民族。他们创造的驯鹿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宝贵遗存。他们饲养的驯鹿美丽而奇特,如同他们饲养的驯鹿,使鹿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和命运也呈现出与驯鹿文化一样奇异的色彩。笔者将驯鹿文化放置于生态旅游场域中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在敖鲁古雅民族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社会学的场域理论,结合历史文献和地方性知识,从主位和客位的角度,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在生态旅游场域中驯鹿文化对使鹿鄂温克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为驯鹿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生态旅游与驯鹿文化可以在同一场域内共生共赢,从而实现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导言,界定了相关概念,阐明了研究的缘起,概括了研究的方法和意义;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调查点的相应情况和驯鹿文化的现状、特点和价值;第三部分论述了生态旅游与驯鹿文化的开发现状、驯鹿文化旅游的特性及生态旅游对驯鹿文化的双向影响和消除负向影响的策略;第四部分为本文的重点,详细地阐释了在生态旅游场域中驯鹿文化再生产的表现形式、推动再生产的机制和主体,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笔者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