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连片贫困地区生计问题与协同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民族地区为例
【6h】

连片贫困地区生计问题与协同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民族地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连片贫困地区生计问题与协同发展理论基础

一、生计资本的内涵

二、湖北省连片贫困地区概况

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湖北民族地区生计状况及特点分析

一、湖北民族地区生计资本现状

二、湖北民族地区的生计资本薄弱特征

第四章 湖北民族地区生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生计资本匮乏是湖北民族地区出现生计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制度性障碍是湖北民族地区出现生计问题的关键原因

第五章 破解生计问题促进湖北民族地区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自然资本方面——资源管理协同

二、金融资本方面——信息和产业协同

三、物质资本方面——基础设施协同

四、人力资本方面——人力资源协同

五、社会资本方面——组织、人际协同

第六章 简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简要结论

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生计资本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的一大难题。针对生计资本薄弱地区的扶贫工作也成为了经济学的一个研究重点。我国的生计资本薄弱地区的扶贫工作不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逐渐深入。民族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类型生计资本薄弱的贫困地区也渐渐成为了扶贫的重难点区域。
  2011年4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了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审议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会议强调:“要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
  武陵山片区是中国中西部交界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该地区属于四省市毗邻的区域,地理地貌上山地多且多为喀斯特地貌,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闭塞,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当地自然灾害频繁、生活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人员素质低下,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资源开发和结构调整的突出制约因素。该地区81.4%的县市是国家重点扶持的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省11个县市、湖南省37个县市区、重庆市7个县区、贵州省16个县市。最新统计显示,这些地区总的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武陵山片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8,其中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200万人,境内有苗族、土家族、白族、侗族、仡佬族、回族等9个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
  湖北民族地区主要是指湖北与西部邻省交界的区域,位于武陵山片区之内,地区总人口约500万,占湖北全省总人口数的7%左右。国土面积2.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6;2010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共计435亿元,仅为全省总量的3%;农民人均纯收入3826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7.8%。其中,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居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2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自治州总人口的51.3%;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居住有土家等2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2%,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居住有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土家族、汉族是主体民族,其中土家族占84.6%,汉族占15%,苗、回、满、蒙、壮等11个民族共占0.04%。
  本文基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以及其他的针对武陵山片区和湖北民族地区的扶贫规划、文件,以及湖北民族地区的生计资本现状和特殊地理人文情况,选择湖北省民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地区的生计资本现状的实地调研,采用调查问卷、村民访谈等形式,并获取查阅了大量资料,全面了解了该地区的生计资本现状和生计资本要素禀赋的分布。其次,从协同发展的角度入手,对片区的生计资本薄弱成因以及扶贫治理研究,选取区域内几个典型生计资本薄弱的贫困县进行分析,对不同类型特殊生计资本分布情况的致贫原因、生计资本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并运用了一定的计量评估方法,提出了湖北民族地区生计资本现状的特点。再次,深入掌握现有扶贫政策,探讨其经济不发达和政策、地理、历史、文化等关系,主要是生计资本情况和扶贫政策间的关系,从地区的贫困发生根源和其特殊的制度原因特点入手,结合协同发展和管理的理论,来创新地区改善生计资本现状的扶贫开发政策。最后,针对地区的现状和生计资本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片区的生计资本现况的改善和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研究的借鉴和帮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