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内卷化”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
【6h】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内卷化”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图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状况及其“内卷化”问题

一、社会交往现状

二、社会交往“内卷化”问题

第二章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交往“内卷化”原因分析

一、流入地接纳程度偏低

二、生活环境的影响

三、民族文化的差异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自我归属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一、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二、社会工作介入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展开▼

摘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进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交通便利的东部地区首先被打造起来,同时由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大力推行,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而我国中西部地区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大批少数民族在经济利益的吸引下产生了进入东部地区务工的念头。同时,东部地区在务工人员方面的资源匮乏以及国家对人口流动相关政策的调整,使得大批少数民族得以离开偏远的民族地区,流入到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这一群体的流入给东部地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帮助弥补了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缺口,为东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福利。但由于少数民族成员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很深,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行为方式等多方面都有些固化,因而在面对流入地差异很大的文化的冲击时,他们往往无法接受,进而导致了他们的消极应对。与此同时,流入地政府较低程度的接纳也让他们对流入地更加没有归属感,融入流入地的程度不高,独立于流入地的社会文化,甚至于与流入地社会成员以暴力的方式解决误会,把个例的事情放大为民族之间的矛盾,给流入地的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也给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带来不便。而这些矛盾的产生大都来自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其他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交往的不顺畅导致的不了解、不理解,社会交往状况能直接反映和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融合情况,因而探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这一群体在流入地的社会交往问题并加以解决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是打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其他社会成员心结、促进融合的关键性举措,也是提高少数民族成员在流入地的生活质量的强大推动力。
  据对在肇庆市生活时间较长的少数民族流动成员的调查,他们与民族相同、生活习惯相同或相似、民族文化差异小的同乡、朋友等小群体内成员的社会交往日趋紧密和复杂,但是从本质上看,他们仍然固守着原有的交往方式和内容,只是在进行原有交往方式和内容的重复,这样其实并不能让他们的社会交往水平在实质上得到提高和深化,反而导致了内卷型增长甚至是没有实质的增长。他们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许多新增的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反而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和限制。同时他们与小群体外的社会成员在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表现不足,他们与这些异质性较强的社会成员不能顺利的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也就不能真正获得流入地的许多社会资源,从而限制自身的发展。当然,这样的状况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主要是来自民族文化与流入地社会文化的冲突、生活习惯的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等宏观层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及流入地社区等相对微观层面的原因。因而本文引入了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环境系统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对社会个体的各个层面的环境系统做了详细的划分,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服务开展方面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即以生态系统理论代表人物布朗芬布伦纳所划分的四个生态系统为社会工作介入的主要对象,结合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知识和技巧,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宏观系统、外观系统、中间系统、微观系统,分别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向和方法。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代表的众多流入地的社会交往的相关调查,和对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社会工作对问题的专业介入探讨,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以期通过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各个环境系统进行改变和完善,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系统支持,改善其弱势的生活状况和环境适应状况,让其能够在和谐友好的流入地社会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与社区内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睦相处,在社会交往中获取和积攒自己的社会资源并合理运用,真正建立起能够自助的能力体系。进而达成对流入地及社会整体的环境的良好的适应的目标,增加他们的权能,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增加助推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