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30年代桂东北瑶民起义研究
【6h】

1930年代桂东北瑶民起义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章 桂东北瑶民聚居区的生态环境

一、“桂东北—湘南”省际结合部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桂东北瑶民聚居区的人文生态环境

第二章 1930年代桂东北瑶民起义的原因

一、瑶民起义的历史传统

二、汉族地主官僚的压迫与生存环境的恶化

三、“盘王”信仰对起义爆发的推动

四、政治头人的活动对起义爆发的影响

第三章 瑶民起义始末

一、初次起义的肇发与平息

二、二次起义始末

第四章 重新审视1930年代桂东北瑶民起义

一、共产党地下活动与瑶民起义的关系

二、从瑶民的视角评价起义

三、从当局的视角反思起义

四、桂东北瑶民起义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在1949年以前,史籍对瑶族历史记载甚少,而且不成体系。新中国建立后,民族平等真正成为现实,瑶族历史作为中国民族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愈加受到重视。近年来,有关瑶族发展史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瑶族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史书。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曾经不太受到重视的事件和问题进入了学者的视线,而研究的视角也悄然发生改变。发生在1930年代桂东北的瑶民起义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课题。在建国初期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依照革命史的研究范式,将这一事件定性为瑶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抗国民党新桂系当局专制统治的正义举措而极力歌颂,对新桂系当局的暴政大加挞伐。瑶民群众的革命性和反抗暴政的精神无疑是值得赞颂的,然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留给后人的启示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仍然有继续研究的价值。改革开放以后,相关学者得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一些学者对这一事件的成因与结果进行了反思,突出了瑶民起义缺乏正确的组织和领导、充满迷信和落后因素这一事实,对新桂系当局的善后措施也给予了部分肯定,这是一种可喜的突破。然而,研究不能就此停下,从宏观角度来看,既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对该事件进行人类学考察,大多仍停留在关注事件本身的始末上。即便如此,揆诸史料,笔者发现,这一事件本身的一些重要问题也并未得到完全解决。例如,中国共产党在起义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至今未有较为明确的结论。又如,新桂系当局的善后政策与措施该如何评价,也还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综合所有资料,用数万字的篇幅对这一事件再进行一次历史学、人类学的考察。
  本文从“桂东北—湘南”省际结合部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考察入手,对历朝历代瑶民起义的史实进行一个总的回顾。笔者发现,瑶汉之争实质是源于对生存空间的争夺。瑶族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本居住在平地与河谷坝区,从事较低水平的农业生产。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人口南迁,南方民族的生存空间被渐次挤压到山林当中,逐渐转变成为山地游耕民族,汉族与南方原著民族的矛盾由此而生。近代中国国门大开,外来的民族主义观念开始影响国人,少数民族开始形成“我族”与“他族”的意识。同时,开化领土范围内的少数民族也成为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正在此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于生存空间的争夺进入白热化,这种争夺在广西的汉族和瑶族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终于在1932年到1933年间,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瑶民起义。
  起义被当局轻松镇压,瑶民社会也因此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当局大力推行其早已构思的“开化苗瑶”计划,将瑶民编入保甲,实行强化管理;同时,大力推行“特种教育”,强迫瑶民接受和汉族一样的近代教育;此外,新桂系当局还计划对瑶山进行现代模式的经济开发。新桂系实施的各项措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瑶民社会中氏族社会残余基本上瓦解,瑶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民族意识增强,瑶山的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为广西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当局的措施对保护瑶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特性也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汉瑶不平等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绝大多数瑶民仍然处于艰难困苦的生活当中。由于当局的严密管制,瑶民也再也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武装反抗。
  本文通过运用历史学和人类学的一些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考察归纳,以期从历史中汲取一些灵感,为研究如何化解民族间历史恩怨,处理与民族问题有关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等,提出一点新思路与新观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