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移动环境下CORBA应用开发原理的分析与比较
【6h】

移动环境下CORBA应用开发原理的分析与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的组织

第2章 CORBA概述

2.1 分布式系统及中间件技术的产生

2.2 CORBA概述

2.3 CORBA采用的技术

2.3.1 CORBA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技术

2.3.2 CORBA采用了分布式计算机模型

2.3.3 CORBA采用多层体系结构

2.3.4 CORBA采用接口技术

2.4 CORBA的体系结构

2.4.1对象请求代理(ORB)

2.4.2 接口定义语言(IDL)

2.4.3 接口库(IR)

2.4.4 动态调用接口(Dynamic Invocation Interface)

2.4.5 客户端码根(Client IDL Stubs)

2.4.6 ORB接口(ORB Interface)

2.4.7 动态框架接口(Dynamic Skeleton Interface)

2.4.8 对象适配器(Object Adapter)

2.5 CORBA的工作方式

2.5.1 静态调用方式

2.5.2 动态调用方式

第3章 移动通信概述

3.1 移动通信发展

3.2 移动通信的特点

3.2 移动通信及工作方式

3.3 移动环境

第4章 CORBA的通信模型

4.1 域和桥接

4.1.1 域

4.1.2 桥接的分类

4.2 通用ORB互通协议(GIOP)

4.2.1 公共数据表示(CDR)

4.2.2 GIOP消息格式

4.2.3 GIOP消息传输

4.2.4 GIOP的连接管理

4.2.5 连接关闭

4.3 因特网ORB互通协议(IIOP)

第5章 CORBA应用的设计与实现

5.1 CORBA在移动通信中应用的总体结构

5.1.1 总体框架组成部分

5.1.2 访问桥(Access Bridge)

5.1.3 宿主位置代理

5.1.4 移动终端桥

5.1.5 GIOP隧道

5.2 CORBA移动切换机制的设计

5.2.1 移动终端发起的切换功能设计

5.2.2 网络端发起的切换功能设计

5.3 WAP-CORBA模型

5.3.1 WAP-CORBA模型的提出

5.3.2 WAP-CORBA模型服务

5.3.3 WAP-CORBA模型的优点和不足

5.4 代码实现

5.4.1 基本实现步骤

5.4.2 IDL描述

5.4.3 对IDL接口进行编译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名词术语

展开▼

摘要

近年来移动通信发展迅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及更新换代速度更是令人震惊。移动通信从根本上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的需求。而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个人通信,也就是实现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与其它人能够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分布式技术的广泛应用,分布式系统在通信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分布式系统具有网络化和异构化的特点,使它能够与移动通信实现很好的融合,而中间件技术的出现更加促进了分布式系统的发展。以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为代表的中间件技术已成为网络环境下开发面向分布对象应用的主流标准。OMG为了使CORBA技术能够在移动通信领域更好的发挥作用,也提出了针对移动终端和无线接入的规范。但是移动通信领域同样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例如需要解决无线通信中的核心网的移动IP和移动性管理等技术问题。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它依然缺少对快速无缝切换机制的支持和对获取更新实时位置功能的实现。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必须采用新的网络结构和管理路由优化方案,需要采用高效的发送和切换协议,这些协议必须能很好地解决数据丢失和延迟的问题。
   本文就是在CORBA技术的基础上,结合CORBA的相关规范以及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对移动终端和网络端之间的切换机制进行了设计和实现。首先分析了所要研究课题的背景,分析了当前CORBA技术以及CORBA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介绍了一些CORBA技术基础知识和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然后对CORBA的通信模型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CORBA中常用的通信协议做了深入研究;最后对GIOP消息及GTP隧道协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对CORBA在移动通信中应用总体框架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说明,对移动终端和网络之间的切换机制做了分析与比较,将切换机制中的有关接口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具体给出了切换机制的两种不同的切换模式、它们的时序图和工作流程图以及各个接口的IDL语言描述,并给予了代码实现。最后给出了一种WAP-CORBA模型,并对它提供的服务做出了说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