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
【6h】

论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导论

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2章 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的准备

2.1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正式开启前的理论准备

2.2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正式开启前的实践准备

第3章 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的开创、发展和坚持

3.1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的开创

3.2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的发展和坚持

第4章 对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的分析

4.1对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的评价

4.2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原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图A1:1940.3 日军对包括国民党大别山游击部队在内的第五战区兵力评价图①

图A2:陆军第七军第172师三河口附近战斗经过要图①

图A3:1942.12 日军所制第二十一集团军编成装备一览表①

图A4:1942.12.20 日军所绘江北方面国民党军兵力配备要图①

图A5:1942.12.21 日军所绘黄陂东地区“敌情”要图①

图A6:1942.12.28 日军所绘三里畈附近战斗经过要图①

图A7:1942.12.29 “立煌事变”参与者步兵第68联队第一大队所绘敌情(兵要地志)要图①

图A8:1942.12.30 日军在大别山作战时所绘大河岸附近战斗经过要图①

图A9:1942.12.18-1942.12.30 “立煌事变”参与者日军步兵第68联队第1大队职员表①

图A10:1942.12.18-1942.12.30 “立煌事变”参与者日军步兵第68联队第1大队死伤表①

图A11:1942.12.18-1942.12.30 “立煌事变”参与者日军步兵第68联队第1大队虏获表①

图A12:1942.12.18-1942.12.30 “立煌事变”参与者日军步兵第68联队第1大队兵器弹药损耗表①

图A13:1942.12-1943.1 “立煌事变”中各战斗的“彼我兵力”①

图A14:1942.12.18-1943.1.4 “立煌事变”参与者日军步兵第68联队第1大队职员表①

图A15:1942.12.30-1943.1.4 “立煌事变”参与者日军步兵第68联队第1大队死伤表①

图A16:1942.12.30-1943.1.4 “立煌事变”参与者日军步兵第68联队第1大队兵器弹药损耗表①

图A17:“第二期”日军步兵第68联队第1大队虏获表①

图A18:1943.1.3 日军步兵第68联队所绘立煌周边扫荡搜索警戒要图①

表B1:安徽七年来各保安团暨地方武力抗敌战果①

表B2:陆军第7军自1938年10月22日进入大别山至1939年3月死伤表①

表B3:陆军第7军自1938年10月进入大别山后至1939年3月虏获表①

表B4:1938年冬-1940年9月安徽保安团队整编经过一览表①

文献C:国民党大别山游击队战斗序列

展开▼

摘要

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战略位置重要。1938年10月到1945年8月,国民党军留置第21集团军等部于此地,实行游击战,以牵制日军兵力,威胁南京、武汉。 抗战前夕国民党提出并随着战争进程日渐发展的游击战理论,为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的开启提供了理论准备;第5、第21集团军等正规军及其地方武装在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期间对游击战的实践,结合第五战区对地方武力的整编,共同为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提供了军事准备;省府主席李宗仁主政安徽时改革政治风尚、整顿治安、调整人事、维持地方政权,为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提供了政治准备;改革财政、力行节俭等恢复经济的措施,为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准备;充分发动各级动员委员会,组织训练民众,为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提供了相应的组织准备。 自开创后,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继续发展,并坚持到抗战胜利。1938年10月到1939年3月,是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的开创期;1939年4月到1942年12月,是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的发展期;1943年1月到1945年8月,是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的坚持期。开创期,国民党军在大别山开展的游击战,主要是收复失地,扩大实际活动范围,以稳固地方政权,收揽民心。在发展期和坚持期,大别山区的国民党军继续频繁开展游击战。概括而言,这些游击战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独立地对日军的游击作战;第二类是配合正面战场大会战的系列作战。本文介绍这两个时期的代表性战役,以反映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的真实情况。 通过研究这两个阶段的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发现其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巧用夜袭、运用运动游击、在前期注重采取多种方式争取民众支持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缺乏积极主动的作战精神和互助的协作精神,后期军民关系处置不当等。 国民党军在大别山地区进行的游击战,坚持到抗战胜利,坚守了大别山这一战略要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地位值得肯定。其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国民党日渐成熟的游击战理论的指导,廖磊和继任者李品仙在此地进行的改革所奠定的基础,还有国民党军渐长的战略战术和抗日的坚定决心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