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转型与嬗变--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研究
【6h】

转型与嬗变--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现代历史观与现代历史小说

第一节进化史观与晚清历史小说

第二节启蒙史观与现代历史小说

第三节阶级史观与农民起义历史小说

第四节文化史观与文化历史小说

第二章历史小说观与现代历史小说

第一节晚清历史小说观念的过渡性特征

第二节现代历史小说观念的创新

第三节当代历史小说观念的流变

第三章主体意识及其审美表现

第一节时代精神与历史小说家的回应

第二节主体精神的介入与显现

第三节现代审美视阈中的历史人物形象

第四节现代历史小说中的情节艺术

第四章史诗性的多样化追求

第一节“史诗性”的理论梳理和辨析

第二节“政治史”:《李白成》的成就与缺陷

第三节“风俗史”:李劫人的“大河小说”

第四节“思想史”:《白门柳》的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20世纪中国历史小说追求现代性的制导性因素首先在于历史观念的现代化。历史观念不仅是历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推动并制约着历史小说发展嬗变的范型因素。它既影响并决定着历史小说家的历史认知结构,也影响并决定着历史小说家的价值评价系统。因此,历史小说就是历史小说家按照自己的历史观念、价值标准和审美理想“复原”人类历史演变轨迹的艺术作品,必然受制于历史小说家的思想意识、认知结构、情感态度和评价视角。从总体来看,影响并制约着20世纪中国历史小说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历史观念有四种:即进化史观、启蒙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文化史观。每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历史观念的出现和流行都极大地改变着同时期历史小说的总体状貌和艺术形态,也给后来的历史小说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历史小说观念的现代化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产物。在传统社会里,作为艺术审美范畴的历史小说是与历史科学以及道德教化融为一体、同生共长的。而作为文学现代性的标志之一,历史小说应当从这一混沌状态中将自己解放出来,寻求独立的生存空间、评价体系和价值范畴。从晚清吴趼人的探索到鲁迅、郁达夫等人的理论创新,从姚雪垠的体系建构,到新时期以来众多当代历史小说作家的经验总结,现代历史小说观念和理论建设尽管历尽波折,但毕竟为历史小说独立性的获得和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成为中国历史小说追求现代性历史进程的有力推助。 在20世纪中国历史小说从传统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中,作家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在历史演义阶段,历史小说家的主体意识被历史客体完全遮蔽,从而使作家在历史认知和审美表现上的主观能动性很少得到发挥的话,现代历史小说作家则努力突破历史客体的压抑和束缚,极力凸显和张扬主体意识,从而使得现代历史小说表现出与传统历史演义迥然不同的形态,并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功能。现代历史小说不仅紧紧呼应着时代精神的召唤,参与现实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也是现代作家书写自我思想意识、精神世界和情感情绪变化的艺术载体,并在历史人物形象塑造和历史小说情节设计上与现代文学同步共进,体现了“五四”以来“人的发现”和“文的自觉”的现代性思潮在这一领域里的萌生与发展。 “史诗性”是历史小说家的自觉追求,也是评价历史小说和某一时期民族文学艺术成就的价值标准。论文在系统梳理和界定这一审美范畴确切内涵的基础上,以姚雪垠的《李自成》、李劫人的“大河小说”以及刘斯奋的《白门柳》为例,分析和评价了“政治史”、“风俗史”、“思想史”等三种具备史诗性品质的历史小说书写方式的成败得失。如果说《李自成》属于“史诗性”历史小说的“正格”,其他两种书写方式则属于这一审美范畴中的“变体”。对它们的美学形态和审美意义的挖掘与阐释,既有助于促进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发展,也有利于在使用这一审美范畴评论和研究长篇历史小说时的学术规范。 总之,中国历史小说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嬗变的过程中,尽管由于以上各种制导性的影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一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仍未完成,还需要当代作家与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著录项

  • 作者

    权绘锦;

  •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

  • 授予单位 武汉大学;
  • 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陈国恩;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半导体技术;
  • 关键词

    嬗变; 中国; 现代历史;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