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本质--兼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批判
【6h】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本质--兼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批判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一、世纪难题:意识形态认识论困境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一场自我挫败吗?

三、施蒂纳: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重中之重

四、意识形态批判的背后:社会、个人及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重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本质

第一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两个疑团

第一节手稿的创作背景——施蒂纳的出场

第二节手稿的批判对象——费尔巴哈还是施蒂纳

第三节手稿的批判主题

一、黑格尔的自我意识

二、费尔巴哈的类概念

第二章施蒂纳的意识形态批判

一、施蒂纳与《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二、施蒂纳的思想背景

第二节“唯一者”的意识形态批判

一、书写人的历史

二、关于意识形态的三大批判

三、超越自由的独特性

四、唯一者的自我生成

第三章马克思对施蒂纳意识形态批判的批判

一、对“自我”的批判

二、对“思想圣物”的批判

三、对利己主义的批判

第二节马克思和施蒂纳意识形态批判的对立统一

一、利己主义者联盟与共产主义

二、意识形态批判最终结果的同一

第四章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特质

第一节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

一、意识形态概念及存在的问题

二、柯尔施问题的提出

三、柯尔施问题的实质

第二节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独特性

一、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

二、彻底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五章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个人与社会的存在特征

一、个人的自然属性

二、个人的社会属性

三、社会的概念

第二节国民经济学视域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人与类的统一

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类的分离

第三节物质生产视域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从“偶然的个人”到“自由个性的个人”

二、阶级的个人与虚假共同体

三、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第四节市民社会视域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生产一般”与“物质生产”

二、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

第六章马克思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回响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现代性危机的克服

一、现代性的生成及其内涵

二、现代性的矛盾和悖论

三、现代性的终极批判与共产主义

第二节共产主义:人与社会的真正的统一

一、共产主义的历史进路

二、自由人的联合体:人与社会的真正共同体

第三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及实质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基本内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自由人联合体”的承继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自由人联合体”的创新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一部著作,作为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它集中探讨和系统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以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施蒂纳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这些人物作为马克思在该手稿中的批判对象,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即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但是,到底什么是“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的典型代表呢?长期以来,在这方面占主导地位的观点都认为该手稿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的。然而,根据种种文献考证,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该手稿的走向就是从对施蒂纳哲学的批判而蔓延至对整个德意志哲学的批判。而费尔巴哈虽然是该手稿的一个重要的批判对象,但却不是唯一的对象,当然更不能说是唯一最重要的对象。既然手稿的主要批判对象是施蒂纳,那么手稿的主题也应该是对施蒂纳哲学的批判。黑格尔自我意识的人和费尔巴哈的类概念为施蒂纳的唯一者提供了思想来源。依循着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写作框架,我们梳理出施蒂纳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架构:从书写人的历史到关于意识形态的三大批判,在此基础上施蒂纳的唯一者顺势而生。实质上,施蒂纳的独自性也并非是真正的自由,只是小资产者对自己的软弱无力所做的自我粉饰。 针对施蒂纳对各种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具有独自性的唯一者,马克思对其也进行了意识形态的批判。在施蒂纳那里,除了“唯一者”,几乎没有给意识形态留下任何存活的空间,而马克思还保留了科学、真理之类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施蒂纳的意识形态批判恰恰成为了任何其他意识形态批判的反批判。而在马克思看来,彻底的意识形态批判也就同时意味着阶级压迫从根本上被消除了,如此就导致各种建立在这种阶级关系之上的意识形态也就从根本上被消除了。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马克思与施蒂纳几乎是一致的。马克思与施蒂纳在意识形态批判上走向一致,也即是一切观念的意识形态最终都要被消除。另外,从意识形态批判的终极性和最终目的上来说,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是自由自觉的人,是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与施蒂纳摆脱了一切意识形态控制的“唯一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马克思是从劳动规定性的角度来定义自由个性的人,而施蒂纳的唯一者则是把任何意识形态都否定了。 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批判长期以来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观念批判或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对马克思来说,这种意识形态批判不过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形式或形式的意识形态批判,而问题的关键却在于,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恰恰不是观念的,而是实存的、现实的和实践的。这构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中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部分地被柯尔施在其著作中所捕捉,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从来都是“把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而不是空洞的幻想来对待”。因此,意识形态批判就主要不是观念的批判而是现实的批判,这才是意识形态批判的本质,其他统统只是形式。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也同时被忽视了,那就是在这里隐含着意识形态批判的另一深层本质:意识形态本身内在的实践结构,这正好为后来第二国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轻视理论特别是哲学提供了借口。因此,为了实现意识形态的实践的和本质的批判,坚持和创新意识形态就不能不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施蒂纳对各种限制唯一者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而马克思看到施蒂纳意识形态批判存在的问题并对施蒂纳的批判展开了批判。不论是马克思还是施蒂纳,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这一斯芬克斯之谜的解决,是为了个人的自由和解放。那么,具有社会本质属性的个人如何通过社会实现个人自由和解放就变得格外重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贯穿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之中,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中心主题之一。通过对经典文本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考察,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 走进新时代,我们现实社会中所面对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相互关联。主体性是现代性中的核心问题,黑格尔就曾指出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主体性原则占主导地位。马克思认为,从费尔巴哈开始,人才作为主体而存在。同时,马克思也是在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后许多年才明白,施蒂纳的自我是在摆脱了群体的历史阶段才能产生的。马克思在这里也指出真正的个人正是摆脱了群体依赖的个人。自我和唯一者可以有计划,也可以没有,一切都取决于自我和唯一者,完全不受任何意识形态教化的控制。而现代社会生活中到处充斥着意识形态教化对人们的种种隐形控制,所谓的目标、目的以及计划等都是意识形态教化的基本形式,这正是现代性的矛盾和悖论所在。人们一方面在这样的社会中被训练成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和复制品;另一方面,追求自由个性免于平庸又是我们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目标。在社会单调的同一性中,人们丰富的个性和多样性被压抑,人的平庸化和体制化成了普遍现象。共产主义是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是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与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统一。从根本上来讲,共产主义是个人与社会真正统一的社会形态。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仅是全球化的时代趋势所提出的时代要求,更是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在现代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承继,自由人联合体所关怀的人类命运,同样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关注的核心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联系不仅体现于二者在理论承继上的关系,更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自由人联合体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简单复述,自由人联合体为共产主义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前时代如何发展指明了道路。它们对当代中国和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启示,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解放提供新视角。

著录项

  • 作者

    徐玉;

  •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

  • 授予单位 武汉大学;
  • 学科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赵凯荣;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世界政治;
  •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形态批判; 本质; 施蒂纳;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45:57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