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我统摄下的心理与行为——蔡元培、黄炎培和陶行知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特点研究
【6h】

自我统摄下的心理与行为——蔡元培、黄炎培和陶行知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特点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第一章引言

一、心理史学:一种新的研究取向

二、我国历史学、教育史学相关研究综述

(一)心理史学取向的历史学的已有研究

(二)心理史学取向的教育史学的已有研究

三、问题的提出

(一)弥补和解决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缺点

(二)拓宽中国教育史学研究的视野和思路

(三)个人兴趣和对现实教育、教育者的观照

四、研究原则和研究范式

(一)研究原则

(二)研究范式

第二章蔡元培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特点研究

一、蔡元培的自我概念与行为方式

(一)蔡元培的认知自我、他观自我和理想自我

(二)蔡元培的成长历程与自我概念的形成

(三)蔡元培“难进易退”的行为方式特点

二、蔡元培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向

(一)抛弃京职:传统仕途上的转向

(二)社会认知、态度的转变与行为方向上的探索

(三)教育救国思想和行为方向上的确立

(四)“学问”中心:对他人的认知和态度特点

三、蔡元培的行为动机与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的改革为例

(一)注重“学术”的自我特点和“鼓励造就大学问家的志愿”

(二)对传统教育弊端的痛恶和对树立新学风的渴望

(三)对大学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和对民主化、制度化大学组织建设的追求

第三章黄炎培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特点研究

一、黄炎培的自我概念与行为方式

(一)黄炎培的认知自我、他观自我和理想自我

(二)黄炎培的成长历程与自我概念的形成

(三)黄炎培“外圆内方”的行为方式特点

二、黄炎培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向

(一)南洋公学: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

(二)社会认知、态度的转变和行为方向的探索

(三)职教救国思想与行为方向上的确立

(四)“朴诚”与“节取”:对他人的认知和态度特点

三、黄炎培的行为动机与教育实践

(一)自存、自强、自立观念的推动力

(二)“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目标牵引力

第四章陶行知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特点研究

一、陶行知的自我概念与行为方式

(一)陶行知的认知自我、他观自我和理想自我

(二)陶行知的成长历程与自我概念的形成

(三)陶行知“求真力行”的行为方式特点

二、陶行知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向

(一)社会认知、态度的转变和行为方向的探索

(二)教育救国思想和行为方向上的确立

(三)“真与行”:对他人的认知和态度特点

三、陶行知的行为动机与教育实践

(一)保持自我概念一致性的推动力

(二)提高国民素质,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目标牵引力

第五章结语

一、结论

(一)研究范式的确立

(二)三位教育家的同与异

二、讨论

(一)不容忘却的历史

(二)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知识分子)的独特性

(三)三位教育家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方向对今日教育者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试图尝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对蔡元培、黄炎培和陶行知三位教育家社会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分析和探讨,构建一种以社会心理学概念、范畴为基础的心理史学研究范式。本研究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一章),通过对西方心理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回顾,简略介绍了西方心理史学的涵义、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等问题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学、教育史学等领域相关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并提出了本研究的论题和研究设想。第二部分对蔡元培、黄炎培和陶行知社会心理与行为特点的具体分析和研究(二、三、四章),以自我概念为出发点,探讨了三位教育家的成长历程与自我概念形成之间的关系;在自我概念影响下独特的行为方式;以自我为“锚定点”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和归因风格;论证了研究对象走上“教育救国”道路的社会心理基础;分析了研究对象对他人社会认知和态度的特点以及具体教育实践的社会心理动机等。第三部分为结语(第五章),通过具体分析,确立了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一套心理史学研究范式。另外,通过对三位教育家的具体分析,本研究还就三位教育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知识分子)的独特性,三位教育家对今日教育者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引申讨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