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迟滞与成长——近代中国专利制度的历史考察(1860年代-1923年)
【6h】

迟滞与成长——近代中国专利制度的历史考察(1860年代-1923年)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晚清专利思想的传播

一、晚清专利制度产生的内生性需求

二、专利思想的传播

第二章 新瓶装旧酒——洋务运动时期的专利实施

一、专利实施概况

二、专利性质分析——设厂垄断权

三、艰难生存:专利实施过程中纠纷不断

第三章 新旧杂糅——新政时期的专利立法与实施

一、专利立法

二、新政时期的专利实施

第四章 逐步成长——北洋政府时期的专利立法与实践

一、专利立法的完善

二、北洋时期的争利实施

结语

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制度供给不足

二、国家主导作用的不足

三、专利制度移植过程强烈的路径依赖

四、专利制度的功利主义倾向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制度移植是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制度构建的一种重要途径。 19世纪末,内忧外患之下的晚清政府开始大量移植西方的先进经济政治制度,专利制度随即被引入。 然而,移植过来的专利制度在本土化过程与传统体制发生冲突,从最初的思想传入到专利实施再到专利法规建设,专利制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与传统体制艰难融合的变迁历程。 本文就清末民初时期专利制度的建构过程进行了整体考察,以求厘清近代中国专利制度艰难变迁的历史轨迹,力图归纳出其演进过程中迟滞专利制度的因素。 本文分为如下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晚清专利思想的传播。晚清经济领域产生的内生性需求成为专利思想得以传播的土壤。 在此基础上,系统介绍晚清不同阶段的专利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指出在晚清外敌入侵的特殊背景下造成专利思想的功利化倾向。 第二部分:洋务运动时期的专利实施。危机之下被引入的专利制度一开始就向传统妥协,实施的专利权变成一种设厂垄断权,与真正意义上的专利权大相径庭。这种畸变是移植过来的专利制度与传统文化不相融的结果。畸形的专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面临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的双重质疑和挑战,显得步履重重,设厂垄断的专利权急需向真正意义的专利权转变。 第三部分:新政时期的专利立法及实施。随着经济领域里资本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和政府重商意识的不断提高,自维新变法起,清政府开始了专利立法和专利制度架构的努力。由此,专利制度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始了艰难的蜕变之路,专利权开始设厂垄断权变为保护技术发明的私有产权,这一转变因晚清覆亡而未果。因此,这一时期的专利制度呈现新旧杂糅的特征。 第四部分:北洋时期的专利立法及实施。由于政权交替,专利制度的构建也焕然一新,北洋政府以欧美为蓝本,企图重新移植系统的专利制度,在专利立法和专利实施方面均有所建树,为我国专利制度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政府都是在此基础上修订补充。 几十年的专利努力终于告一段落。 第五部分:对清末民初专利制度建设的思考。 从制度供给、国家主导作用的不足、实施过程形成强烈的路径依赖、近代中国对专利制度的功利主义期待四个方面概括迟滞专利制度成长的因素,以期给后发国家在制度移植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制度陷阱以达到收益最大化这一问题提供一点启示。

著录项

  • 作者

    刘秀平;

  •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近现代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伟;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G306.3-09;
  •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专利制度; 制度移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