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性蜃楼:文化怀旧氛围下的“三十年代上海”意象
【6h】

现代性蜃楼:文化怀旧氛围下的“三十年代上海”意象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 论

第一章“三十年代上海”意象结构

一、“三十年代上海”呈现方式

1、语言艺术中的“三十年代上海”意象

2、影视作品中的“三十年代上海”

3、其他艺术中的“三十年代上海”

二、“三十年代上海”意象的构成

1、旗袍与上海女人们的双重变奏

2、演绎“三十年代上海”意象的空间形态

3、“夜”上海

4、城市坐标与历史的点缀

第二章“三十年代上海”的文化怀旧

一、以“怀旧”之名

二、“三十年代上海”意象的文化怀旧格局

1、怀旧的审美体验:景观、日常生活、优雅

2、历史的解构与建构

3、乡下:作为都市的理想“他者”

4、“三十年代上海”想象中的民族国家隐喻

三、“三十年代上海”意象与怀旧的生产方式

1、记忆的筛选与改写

2、作为怀旧符号的历史细节

3、捕获时间与穿越时间

4、节奏的舒缓

第三章现代性蜃楼:现实的困境与遥远的寄托

一、“三十年代上海”,作为怀旧对象的一种可能

1、向历史开掘,为“怀旧”正名

2、焦虑与憧憬:怀旧对现代性的重建

二、现代性的蜃楼:文化怀旧的价值探索

1、怀旧”意义的终点:消费

2、对“三十年代上海”怀旧的评价

结 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大量怀旧文本的出现掀起了一阵文化消费狂潮。其中又以“三十年代上海”意象最为突出。时隔二十年,关于“三十年代上海”的怀旧想象依然方兴未艾,其表现形式也随着传媒形式的多样化而日益丰富。通过大量“三十年代上海”意象的呈现,怀旧已经超出了消费文化话语的阐释模式,并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追踪“三十年代上海”意象的怀旧意蕴以及怀旧背后的文化价值取舍将为我们理解怀旧这一社会情绪开辟新的思路。
   本文拟从“三十年代上海”意象的各种艺术表现样式出发,对该意象的基本构成元素进行归纳分析,并向纵深方向发掘怀旧的意蕴,总结其生产模式。事实上,将“三十年代上海”作为一个怀旧对象并不是随机的,而是经由“经验的现实”与“历史的现实”之间相互指认而达成的统一和默契。尽管怀旧指向“过去”,并努力凸显“三十年代上海”意象中的“历史现实”,但是这种“指向”和“努力”却深深地植根于当下的语境之中。克罗齐就曾断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在第三章中,我们着力从当下的语境之中寻找怀旧的真实原因。我们认为“三十年代上海”的怀旧是现代人基于现代性体验而做出的反应和调整,是现代性后果浸入到个体生活领域后人们重述现代性的尝试。在全球范围内的现代性反思浪潮中,怀旧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种力量。怀旧或许会因为地域的不同,对象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性。但无论哪一种怀旧都是针对现代性某一方面的缺憾而进行地有选择的修复。怀旧文化氛围下的“三十年代上海”意象也是如此。它高昂了个体精神的独立品格,选择了平淡从容的生活姿态,并在个体与外在世界之间重新建立起和谐稳定的联系。而这一切恰恰是现代性对“生活世界”进行“殖民”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缺失。文化怀旧氛围下“三十年代上海”意象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这些缺失而得以彰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