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
【6h】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研究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接受度影响因素可以促进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共享建设的权威性、透明性,提升政府公信力

2. 研究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可以促进政府门户网站互动参与功能的建设

3. 研究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接受度影响因素可以促进政府门户网站在线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问卷调查法

3. 访谈法

4. 统计分析法

(五)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 政府门户网站的概念

(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 预期理论

(四) 认知心理理论

(五) 服务品质差异模型理论

三、研究框架与实证设计

(一) 研究框架

1. 政府门户网站的设计架构对公众接受度的影响

2. 公众对政府门户网站的预期对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接受度的影响

3. 公众使用的认知度对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接受度的影响

4. 公众的参与性对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接受度的影响

(二) 变量定义及测量

1. 用户对政府门户网站易用性的预期和认知

2. 用户对政府门户网站有用性的预期和认知

3. 用户对政府门户网站安全性的预期和认知

4. 用户对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共享质量的预期和评价

5. 用户对政府门户网站在线服务质量的预期和认知

6. 用户对政府门户网站互动参与功能的预期和认知

(三) 问卷设计

1. 问卷框架

2. 问卷初试及修改

(四) 问卷调研过程

四、数据统计分析

(一) 样本描述性统计

1. 样本结构

2. 用户关于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预期与认知的对比情况

(二)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1. 信度分析

2. 效度分析

(三) 方差分析

1. 性别对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2. 年龄对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3. 受教育程度对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用户使用意愿的方差分析

4. 职业对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用户使用意愿的方差分析

5. 接触网络时间对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用户使用意愿的方差分析

(四) 相关分析

1. 用户是否接受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与网站易用性、网站有用性和网站安全性间的相关分析

2. 用户使用意向与信息共享质量、在线服务质量和互动参与质量间的相关分析

(五) 回归分析

1.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架构对接受度影响的回归模型建立

2.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效用对接受度影响的回归模型建立

(六) 访谈分析

(七)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接受度影响因素总结

五、对策建议

(一) 确保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共享的透明性和政令执行的有效性

(二) 确保政府门户网站的安全性

(三) 确保政府门户网站的可信任性和有用性

(四) 增强政府门户网站互动参与"功能"的建设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政府改革,使得政府在社会管理中逐步向“服务型”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4.86亿,在此背景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电子政务在应用领域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就是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政府门户网站不仅是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实现“掌舵型”传统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重要方式。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公众的需求出发,通过有效的信息分类,让公众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政府相关信息及政府提供的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门户网站无论在建设方面,还是建立之后的服务方面,与被服务对象缺乏有效的沟通。因此,本研究从公众使用角度研究政府门户网站被公众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接受分为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主动接受是人们通过观察、了解从而进行决策判断,最后主观意识上自愿的接纳某一事物,这种主观意愿意识形态上的接受效应是长期的。而被动接受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因不了解而没有接受,或因了解失望而不愿接受,但由于某种需要又不得不去接受。被动接受的持续效应是短期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本研究主要研究的是影响公众主观意愿主动接受政府门户网站的因素。本研究使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了Keynes的预期经济理论、认知心理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将公众对政府门户网站的预期目标和公众使用政府门户后的认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影响公众接受政府门户网站的因素,然后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对策,以进一步被公众接受,更好的发挥政府门户网站的效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