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背景”视阈下的塞尔哲学——语言、心灵、社会和道德
【6h】

“背景”视阈下的塞尔哲学——语言、心灵、社会和道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背景理论概述

1.1 背景理论的渊源

1.2 背景的分类

1.3 背景的运作

1.4 背景理论的论旨

二、语言哲学中的语境

2.1 背景的起点:言语行为

2.1.1 最小的语言单位——言语行为

2.1.2 从奥斯汀到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2.2 背景的媒介:意义

2.2.1 塞尔意义理论的嬗变

2.2.2 以言取效的语境原则

2.3 背景的规约:语境

三、心灵哲学中的前意向性

3.1 “巴门尼德”的“意向性”

3.2 意向性如何可能

3.3 渗透在意向网络中的背景

3.4 背景存在的经验性证明

3.5 作为前意向性的背景

四、社会哲学中的文化

4.1 社会实在的建构

4.1.1 无情性事实和制度性事实

4.1.2 集体意向性: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4.1.3 构成性原则:X在C中算作Y

4.2 背景存在的理论证明:背景因果关系

4.3 背景的功能

4.4 背景在社会实在建构中的地位

五、道德哲学中的理性

5.1 用理性的分析方法分析“理性”

5.1.1 “理性”的考古

5.1.2 批判“理性的经典模式”

5.2 空隙—意志不坚是背景机制的失败

5.3 背景对意志不坚的修正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约翰·塞尔是美国赫赫有名的哲学家之一,尤其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领域。塞尔令人振奋的清晰头脑和强有力的常识感,对强人工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为著名的“中文屋论证”,引起了针对该问题长达数十年的批判与反批判。塞尔从研究语言入手,对唯物主义和二元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做出了语言向度的阐释,并且吹响了一场关于心身问题的范式革命。由于对语言意义的重视,塞尔的视野拓展到了心灵哲学领域。在心灵哲学中,塞尔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意识,而意识最为重要的就是意向性。背景理论是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的核心观点之一,他通过在言语行为研究中对意义的探究,引发了对“意向性如何发生”的追问,从而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背景假说”。
  本文试图揭示出背景不仅仅只在心灵哲学中对意向性的自然化有着重要作用,它还在语言哲学中背景化作“语境”对字面意义进行确定,在社会哲学中背景因果关系理论很好地阐释了背景与社会规则结构的关系,在道德哲学中背景更能有效防止道德不牢现象。因此,背景理论就是贯穿塞尔整个哲学发展的一条线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部分开展研究:
  第一部分系统阐述背景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详细叙述在语言哲学中背景是如何萌芽以及它作为语境是如何对字面意义进行确定的;
  第三部分深入研究背景的存在证明以及作为意向性发生必要条件的背景的前意向性特征;
  第四部分主要研究背景的功能以及背景因果关系理论在社会实在建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第五部分着重探索意志不坚的发生机制以及背景对于解决意志不坚或道德不牢现象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对塞尔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言语行为理论、中文屋论证、集体意向理论等问题上,几乎没有研究学者以背景理论作为研究主题,因此这是本论文的第一个创新之处;其次,从语言、心灵、社会和道德四大哲学主题的角度来研究背景理论,多维度和多视角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的第二个创新之处;再者,塞尔作为一个高产和活跃的哲学家,对于塞尔晚期转向道德哲学的代表作《行动中的理性》,国内学者几乎无人问津,所以本论文第三处创新的地方就是对塞尔道德哲学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