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明舆论传播与东林运动
【6h】

晚明舆论传播与东林运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晚明舆论环境

第一节 商业发展与舆论传播

一、商业的繁荣与市镇的兴起

二、社会流动的加快与信息场的发达

三、图书出版的繁盛

第二节 舆论活跃的政治环境

一、通政司的信息通道

二、活跃的言官群体

三、舆论控制的相对宽松

第三节 舆论传播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思想的解放

二、社会生活的享乐化

三、地方意识的增强

第二章 晚明舆论传播媒介:从官方到民间

第一节 邸报:政治舆论的“主阵地”

一、邸报的编发与刊行

二、邸报在舆论制造中的功能

第二节 图书:社会舆论的“风向标’’

一、时事小说:社会舆论的灵敏性

二、官员编书:对舆论主导权的争夺

三、妖书:自下而上的舆论工具

第三节 揭帖:斗争舆论的“小字报”

一、私揭与匿名揭的广泛流布

二、揭帖的舆论传播效果

第三章 东林的舆论路径及活动

第一节 言官与言路:东林的政治舆论

一、“反夺情”的舆论纷争

二、“立国本”的言路冲突

第二节 东林书院:以清议廓清政治

一、东林书院的社会影响

二、东林书院的清议力量

三、书院的清议网络

第三节 东林学派:实学救世思想的传播

一、对心学本体论的批评和改造

二、重实践和实证的学术新风

第四节 东林美俗:地方社会秩序建设

一、东林士人的地方社会治理思想

二、东林讲学与地方秩序建设

三、东林士人的地方建设活动

第四章 中央与地方的呼应:东林运动的推进

第一节 现实的东林与虚拟的“党”

一、讲学与结党

二、“朝廷公党”的形成

第二节 上下一心的反矿税斗争

一、矿监税使的肆虐

二、矿税之祸的舆论声讨

三、东林士人与反矿税斗争

第三节 激烈的天启反阉运动

一、《二十四大罪状》的舆论狂潮

二、阉党的舆论压制和市民的反阉运动

第五章 政治与社会力量的形成:以舆论为中心

第一节 群体意识:东林舆论运动的核心基础

一、传统儒学士大夫的精神理念

二、实学的学术追求

三、敢言的言官情结

第二节 意见领袖:东林的舆论主导地位

一、朝局意见领袖

二、在野意见领袖

第三节 舆论与时局:东林舆论活动的效果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不同阶段,舆论在历史进程中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舆论本身是流动的信息,在明代中期以前,社会相对封闭、缺乏流动,舆论传播相对缓慢,在政治与社会中产生的影响有限。及至晚明,随着商业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加快,明初以来的社会控制不断减弱,大量身份自由的无产者流入城市加入商业洪流中,使市民阶层的队伍不断壮大,也使舆论传播的主体和受众得到充实,舆论的活跃成为晚明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商业城镇和城市人口的飞速增长,扩大了舆论传播的空间市场,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要素在传播的渠道中相互作用,带来了历史的变局。
  晚明舆论传播的深厚社会土壤与鲜明时代特性是东林运动产生的重要社会条件,东林运动很大程度上就是舆论运动。东林强调“公论即国是”,要以天下之公论来克制和约束君主的一己之私。公论一方面是指官僚政治层面的朝廷公论,另一方面则扩展到社会层面,以社会舆论所体现的政治道德共识为主要内容,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清流士大夫应该是掌握公论的“愚夫愚妇”的代言人。藉由这一层转折,衡量天下是非的公论便掌握在了东林党的手中。具体策略上,东林党人从争取发言权出发,选取关系士民利益的重大事件开展政治舆论活动,进而树立在朝中的代言人;同时不断强化学术领袖地位,从地方的角度以清议的力量开展社会舆论活动,成为当时的意见领袖,从而形成了在野政治力量的代表。
  从更深层次来看,东林运动鲜明的舆论特点,体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维护道德的批判精神。东林运动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即学术层面的东林学派、政治层面的东林党和社会层面的东林人士,且都是以舆论为主要行动方式。在传统社会中,这三个层面事实上统一于士大夫一身多任的社会角色,都是传统士大夫批判精神的体现。清代吸取晚明的教训,大力压制舆论。清代士大夫虽然敢于批评政治,但是至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多为劝谕、恳请;民间的清议难以形成气候,无法形成制衡的力量。在传统社会中,舆论传播与社会运动互动发展的高峰在于晚明。而辛亥的共和呼声,“五四”的民主诉求,无疑是这种以舆论进行批判的传承。东林运动所昭示的舆论的巨大力量,给予近现代社会运动启迪和激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