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话语理论视角下的中国选秀节目解读——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6h】

话语理论视角下的中国选秀节目解读——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综述

一、媒介与话语权

(一)话语的概念

(二)媒介与话语

二、选秀节目发展现状

(一)选秀节目的兴起和蓬勃

(二)选秀节目的疲软期

(三)选秀节目的再度发展

三、当前的“梦想”电视话语体系

(一)“梦想”电视文化现象的表征

(二)“梦想”电视话语体系的构建基础

四、《中国好声音》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 《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形态

一、《中国好声音》概况

(一)《中国好声音》的收视情况

(二)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评论

二、《中国好声音》的节目模式

(一)“盲听——转身”

(二)“金字塔”式的赛制

三、《中国好声音》的参与人物

(一)选手的“标签化”

(二)评委的“亲民化”

(三)主持人的“边缘化”

第二章 《中国好声音》的话语权分配

一、《中国好声音》中话语权的掌握者

(一)节目制作方的绝对话语权

(二)明星导师的话语权

二、《中国好声音》中话语权的失去者

(一)被规训的选手

(二)被娱乐的受众

三、话语权失衡的原因

(一)制作方VS.学员:媒介资源分配严重失衡

(二)制作方VS.导师:紧密的利益关系

(三)制作方VS.受众:消费主义和商业话语对大众的宰割

(四)导师VS.学员:话语双方社会地位及影响力差距甚大

第三章 关于“梦想”话语的思考

一、《中国好声音》对“梦想’’话语的构建

(一)重复提及“梦想”,设置话语导向

(二)进行仪式化传播,将节目打造成实现“梦想”的舞台

二、对于《中国好声音》“梦想”话语的批判

(一)对“梦想”话语的过度开发

(二)对“梦想”话语的曲解

(三)《中国好声音》不是“梦想”的出路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2010年电视选秀节目市场开始回暖,2012年浙江卫视的大型音乐评论型节目《中国好声音》一经播出便获得极大反响和关注,掀起了继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之后的第二个选秀热潮。该节目以“梦想”作为主题,采取新颖的“盲选”方式,期望为选手提供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中国好声音》创下了平均每期4%收视率的奇迹,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本文以后现代主义大师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中国好声音》这档选秀节目各参与方之间的权力关系,对“梦想”这一被反复提示的话语进行解读和反思。在综述中,首先对相关的话语理论进行梳理,介绍近年来中国选秀节目的发展状况,并初步分析近年来以“梦想”为主题的电视文化现象。第一章对《中国好声音》的各方面情况做出总结,从节目自身的形态和参与其中的人物,即学员、导师、主持人,两方面对节目文本进行详尽分析。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参照福柯提出的“话语和权力相互制约”观点,考察《中国好声音》中话语权的分配问题,研究节目形成的权力场域中制作方、导师和学员之间是如何进行话语权的博弈的。在此基础上,辩证地将福柯与马克思的观点相融合,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每对关系双方话语权失衡的原因。
  “梦想”本是人类应当受到尊重和鼓励的美好愿望,是推动个体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但是在电视媒介选秀市场上“梦想”话语被滥用和曲解,其神圣性被冲淡。第三章关注的重点是《中国好声音》对“梦想”的建构,并对其滥用这一话语进行批判;本文认为不能将梦想的实现寄托在一档高度商业化的电视选秀节目上,《中国好声音》无论具有怎样的制作水准,都不可能是“梦想”的出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