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精神共同体:“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网络重建
【6h】

精神共同体:“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网络重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相关概念梳理

(一)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二)社区解放论

(三)“失独”家庭的界定

(四)精神共同体的含义

第二章 “失独”家庭面l临的主要困境:失独者“自我”排斥,社会支持网络的断裂

第一节 家庭结构破裂:失去独生子女,唯一的精神依托泯灭

(一)现代家庭结构具有天生的脆弱性与风险性

(二)家庭精神重心的单一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原性

(三)独子的离去导致家庭纽带的断裂,家庭组织的破裂

第二节 工作关系断裂:多数“失独”者选择提前退休,远离同事

第三节 亲戚关系“名存实亡”:节日恐惧症,害怕团圆,不愿与亲戚多走动

第四节 邻里关系中断:容易触“景”生情,逃离居住地,中断熟人区关系

第三章 “连心家园”:“失独”家庭重建自己的精神社区

第一节 “连心家园”的基本情况

(一)“连心家园”成立的故事

(二)“连心家园”基本简介

(三)燎原“星星之火”—类似的失独组织竞相成立

第二节 “连心家园”帮助成员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一)寻求正式支持:积极向政府争取政策支持

(二)建立非正式支持

第四章 当前“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缺陷与反思

第一节 当前社会支持网络的不足与缺陷

(一)非正式网络的支持“有心无力”

(二)正式网络的支持“力不从心”

第二节 对失独家庭扶助理念的转变和扶助方式的完善

(一)扶助理念的转变:扶助—自助,自助—互助

(二)扶助方式的完善

第三节 建构新的支持网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把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二)加强社会组织的成长培育和能力建设

结语

一、理性看待社会组织的功能

二、继续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关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时期,重新发掘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仅仅对“共同体”思想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牵引作用,而且对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社会的转型过程,势必给个体带来阵痛,这种代价终将有特定的人群来承受。部分人群被边缘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积极面对这些社会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逐步消解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马克思共同体的思想,对于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共同体”实践起着价值指导作用。
  计划生育的政策实行过程中,独生子女家庭为这项政策的贯彻实施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天灾人祸”无法避免,由于疾病、交通等意外事故的发生,让部分独生子女父母们面临老来丧子的悲剧人生。这不仅仅带给他们精神上的创伤,同时在生活上他们不得不承受人生后半段的疾病与贫困。失独家庭在面临这种家庭灾难之后,失独父母经受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目前存在着被“社会排斥”的艰难困境,特别是来自于他们自我本身的“自愿排斥”,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一步步切断,导致自我封闭,更加得不到社会支持。本文从社会支持网络层面对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剖析,解读了“连心家园”如何使失独者重新走出生活阴影,发现“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当中的起着桥梁的作用,在政府和市场都无法及时解决社会问题情况下,社会组织很好填补了这种空隙。这对我国当前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本文内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失独群体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失独者们的社会支持网的断裂,以及失独者面临的主要困境;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连心家园”成为失独群体的精神共同体,分析这个社会组织如何帮助“原子化”(被动)的失独者重新走入社会,建立社会支持关系网络;第三部分主要探析应该建立怎样实效的失独群体救助方式;第四部分,是对社会组织的几点思考和对失独群体继续关注的愿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