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男”、“女”构词造语的特点及不对称性研究
【6h】

“男”、“女”构词造语的特点及不对称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绪论

1.1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2相关研究现状

1.2.1关于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

1.2.2关于性别词汇的研究

1.2.3用标记理论解释不对称性的研究

1.3本文研究的相关问题

1.4研究思路及方法

1.5语料来源及选取

二“男”、“女”的构词造语

2.1“男”、“女”的释义及发展

2.2“男”、“女”构词造语的特点

2.2.1前标记式词语的特点

2.2.2后标记式词语的特点

2.2.3一部分带有“男”、“女”词素词语的语法特点

2.3小结

三“男”、“女”的构词造语的不对称性

3.1.1构成词语数量的不对称

3.1.2词典中词条的不对称

3.1.3存在空位现象

3.2“男”、“女”构成的词语性别标记不对称的类型

3.2.1形式标记的不对称

3.2.2语义标记的不对称

3.2.3分布标记的不对称

3.3带有“男”、“女”的成语俗语的不对称

3.3.1数量的不对称

3.3.2共现时位序的不对称

3.3.3语义色彩的不对称

3.4小结

四“男”、“女”构词造语不对称性的成因

4.1“男”、“女”构成词语不对称的成因

4.1.1语言内部因素

4.1.2语言外部因素

4.2“男”、“女”构成词语不对称的发展趋势

4.3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一个孩子出生后,别人都会问他的父母“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可见对人进行性别区分的重要性。“男”、“女”是汉语中的一对常用表人性别词,不论是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还是文学作品中的出现频率都很高,它们既可以单独出现,也能以词语的形式出现,并且它们在构词造语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男”、“女”构成的词语常对应出现,一般来说,“有其男必有其女”。然而,根据在语料库的统计结果,以“男”、“女”为词素构成的词语也呈现出不对称分布现象,这种不对称包括形式、语义以及分布等多方面的不对称。本文试图以标记理论为指导,基于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二维角度对“男”、“女”构成词语的特点及不对称性进行研究,细致描写出其在形式、语义、语用方面不对称性的情况,并深入分析产生这些不对称现象的原因。 本文主体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主要概括前人对标记理论、性别语言差异和以“男”、“女”为词素构成词语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 第二部分:主要对“男”、“女”构词造语的特点进行描写,考察了“男”、“女”词素在其所构成的词语中的位置问题,以及与“男”、“女”进行搭配的成分。词素“男”、“女”在其所构成的词语中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在整个词语的前面或者后面。前标记式的“男/女X”可以与多种表示人的名词性成分搭配,多数名词性成分在表示男性时是无性别标记的,而在表示女性时有性别标记。后标记的“X男/女”式,通常用表示男性的“子”、“儿”等与“女”对举,如侄儿—侄女,孙子—孙女等。不论是前标记式的“男/女X”,还是后标记式的“X男/女”式,“男”、“女”构成的词语在性别上都呈现出不对称性。 第三部分:考察“男”、“女”构造词语在形式、意义和分布上的不对称,形式上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形式标记的有无,如与“女强人”相对的是“强人”这个无标记形式,而不是“男强人”,汉语中没有“男强人”的说法。意义上的不对称包括“男”、“女”义项数量的不对称,具体义项中性别词素不同,意义也不同的现象,以及语义色彩的不对称等。分布上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分布范围的不对称和含有“男”、“女”的词语同时出现时位序上的不对称。分布标记指的是有/无标记项的使用和分布情况,无标记的词语使用的频率通常大于有标记的词语,如“医生”的使用频率就高于有性别标记的“女医生”和“男医生”。前后分布顺序的不对称表现为,表示男女的词语同时出现时通常男在前女在后,例如经常会见到的“子女”、“男女老少”、“重男轻女”、“男耕女织”等。 第四部分:在前文对“男”、“女”构造词语的特点和不对称性现象描写的基础上,揭示产生这些不对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语言内部的原因和语言外部的原因两大方面。语言内部原因与语言本身的经济性有关,语言外部原因包括认知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著录项

  • 作者

    张帆;

  •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崔四行;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构词; 特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